章天竺来魔僧绝壁岩洞护禅经慨然谈往中土舞群魔冰天雪谷频现踪一念存贪噪寒鹉枯林,客龙羁少年,单衣伫立,游子伤怀。
在晋水之旁,晋源县西与十二里处,际山枕水有座美奂绝伦的晋祠,亭台楼阁,别具匠心,可称得是境静园幽,花草清丽,晋川之中,最吸引仕女游迹的胜地。
这天,晋祠内水阁凉亭上,坐着一中年书生及一蓬头垢发老年乞丐喁喁低语,书中交待,这两人正是俞云及三绝怪乞盂仲轲,且听盂仲轲说些什么。
三月前,三绝怪乞盂仲轲无意行在太岳山脉深处,靠近山不远,见一峰生得忒奇,上丰下锐,形如酒瓯,远远地看去,怪石林立,孤崖笔竖,树木草藤俱无,光秃秃的,他不禁好奇,人也自往这蜂奔去,穿行于严壑石笋之间,连越了两座危崖,步履如飞,即刻功夫,已走出老远,忽然一阵山风,隐隐传来佛号之声,心中不由大奇,这山中哪有庙庵寺院,圆山中连个路径都没有,断言此山并无人迹,若此则。
佛号声由何而来?侧耳谛听,此声似由东方吹来,于是身形往东驰去,沿途几次登高查看,凭他的眼力,数十百丈远处一目了然,却不见半点檐角墙影,不禁起疑,正疑自己听错风送梵音,又复入耳,更不再思索,径往东飞驰。
约莫跑了四五十丈,瞥见危崖转角,有一座黝黑石洞,位孤悬崖中心,似极深邃,洞口只剩半口宽凸出小径,再往外就是下临绝壑,便认定佛声是山洞内传出,但入洞必须要走过这达儿数丈远的半尺宽小径,名虽小径,其实是山岩突出少许,左边山石陡峭光滑无攀手之处,右侧就是千丈深渊,除了飞鸟可至外,人兽均难攀涉入洞,实际而言,这座岩洞极像一面平镜,中间一点疵痕,三绝怪乞孟仲轲不由一楞忖道:「这就奇了,论这山形而言,树木水草俱无,鸟兽却无法在此生存,哪有人类寄迹,但明明听见僧人诵佛之声,难道是我双耳失聪么?」沉吟半晌,自言自语道:「这座山洞似乎有点古怪,一定有人在内,但这人由何处进去的,莫非另有通道?心中这—起疑,双足情不由主地就向崖顶及孤崖左右后三方奔驰查看,仔细探索之下,却并无另外通道可资进入,又翻身窜起至原处孤崖边,盘算如何进入之策,忽又从洞内传出一阵微弱诵经听,若断若续,只听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诸生断灭……于法不说断减相……」三绝怪乞触耳一听,即知是金钢经内无断无灭之章,猜出洞内人必是得道高僧,于是就问道:「洞内是那位高人?」停了一会儿,一个微弱声音答道:「老衲宝昙,檀樾有凌虚气功及七禽身法才可入洞,若自认无此功力,切勿轻身涉险。
老呐受孽徒之害,半身火僵,不能离洞,还望宽谅。
」声音愈来愈弱,几至渺不可闻。
三绝怪乞孟仲轲听得一怔,宝昙这名号似在哪里听过,双眼又紧往洞口视了一下,正是作难,在他存身之处距洞门至少也有十七八丈,自己轻身功夫虽好,最多只能跃越五六丈外,还差—大段距离,中途又无借足换气之处,纵令自身具有凌虚气功,也难一口气半途变换身形侧飞入洞,即使目前武林有限九位高人,怕未必有此功力。
越想越惊奇宝昙禅师用何方法进入洞内,即有这高深莫测的武学,又何以为他孽徒所害,但不知他孽徒是谁?忽又闻得宝昙禅师微弱活声又起:「檀樾能得到此,就是有缘之人,可否请示名讳?」三绝怪乞忙接口道:「老化子孟仲柯。
」片刻,宝昙掸师又道:「原来是丐帮孟檀樾,倘孟檀樾不嫌亵渎,且容老衲叙叙往事,以释尊疑,老衲出身中天竺,六十多年前,老衲收下三徒,名唤金月,银月、明月,号称天外三尊者,得老衲所学十之八九。
后来三徒日渐趋入邪途,老衲—怒下山想清理门户,怎知三孽徒功力也精进不少,穷毕生之力,未能胜过他们,反为银月印上一「赤煞摩珈」掌,受伤不轻,自知天竺不能容身,才潜来中土,三孽徒也来中土搜索老衲行踪,老衲行脚至天山,在绝顶雪崖洞中无意获得佛门真经一册。
上载有禅门绝传武学多种,老衲欣喜得此禅门绝学一练成就可克制三个孽障,不意又被寻至,无可奈何边打边逃,却又为金月印上一「赤煞摩珈掌」。
」「要知「赤煞摩珈掌」是老衲所学的最歹毒一种武学,凡中此掌之人,若无精湛内功,用自身本命三昧真火,慢慢炼化「赤煞摩珈」毒力,终至化为血水而亡,老衲无意习此,终受反噬之祸,未尝不是自种恶因之果,之后,老衲发现了此洞,恰好避身,用出全身真力,才进得洞口,差点葬身万丈深渊中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