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信息,那就说明她住的地方就在那家超市的附近不远,这样我们找起来就容易多了。”
我顿时大喜,因为我觉得她的这一番分析非常的有道理。于是我急忙地道:“那我们赶快去吧。”
可是她却依然在摇头。
我顿时就着急了,“为什么?”
她说:“现在正是做饭的时间,万一她正好在那里买菜,惊动了她就不好了。我们晚一点去,如果她真的在这里的话我们到时候直接把她堵在家里面,而且万一她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情来了的话我们还可以找当地的警察。”
我忽然想到了一个更简单的方式,“警察?对呀,我们干嘛不直接去找警察?如果她真的住在这里的话,警察应该知道的,是吧?”
她说:“我的想法还是最好不要惊动警察的好。有些事情最好是协商解决。毕竟那是你的孩子,我想她应该不至于太过分的。可是一旦你让警察出了面的话说不定她就会非常反感的。这可是在国外,你一时间怎么能够证明那孩子就是你的?假如你做亲子鉴定证明了孩子是你的,但是法律关系却很难说清楚,因为这里不是国内。”
我顿时就觉得她说的好像也很有道理。
我看了看时间,差不多已经到吃饭的时候了,于是问了一下酒吧的服务员这里什么地方的菜最有特色,他直接朝河边的一处地方指了一下。
这是一家湖边渔民餐厅,这里主要是卖鲜美的鱼餐,鱼餐大部分选用鳟鱼或鲈鱼,做法是煎或炸配上奶油汁的自然风味。
我们还在这家餐厅里面品尝到了一道特色菜:用腌好的猪肉上烤炉,再与腌酸高丽菜一起炖。这么一道典型的奥地利乡村家常菜其实是非常适合我们亚洲人的。
异国风味的菜第一顿吃倒是还觉得不错,不过我相信假如我们天天吃这样的东西的话要不了多久就会厌烦的。
有句话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其实是很难改变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味觉从小就受到某个地区饮食味道的刺激,早已经熟悉和记忆住了那样的味道,如果要去改变的话还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的味觉与我们的心理一样,其实都有其固定的习惯性。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饮食习惯说到底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因为我们的本质还是一种动物。
饮食习惯源自我们小时候的家庭环境,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在电视上曾经看过一个节目,讲述一个婆婆从小开始就非常习惯于喜欢吃石头,一天不吃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开始的时候医生认为她是异食癖,后来经过专家的调查发现才知道,原来这位婆婆及其家人都认为吃了石头才治好了罗婆婆从小不会走路的软骨病。而我们正常人得到的条件反射是石头是不能拿来吃的,会对身体强烈有害。有人就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据说一个成年人要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至少得两年的时间。而且很多人在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其实最喜欢吃的还是自己家乡的菜肴。这就不仅仅只是口味的问题了,这里面还有一种情感或者文化传承方面的东西存在。
因此,我愈加认为钟逢的那个分析是对的。
施燕妮的性格固然很好强,但是作为我以前对她的了解,她应该还是有着非常贤妻良母的一面。一直以来都是林易在打理江南集团的各种事物,而她大多数时候都是隐藏在后面。
一直以来她还给了我一个印象,那就是她似乎并不特别的善妒。虽然她曾经竭力地制止林易再去与吴亚茹接触,但是后来我知道了一点:其实吴亚茹的内心里面对林易有着真感情,而林易对她似乎也应该是如此。现在看来,当初吴亚茹主动我和那样,这件事情里面似乎存在着一种她对林易报复的成分,因为那时候陈圆还活着,而我却是林易的女婿。不,准确地讲是吴亚茹在通过那样的方式在报复施燕妮,因为她明明知道陈圆不是林易的亲生女儿。
想到这里,我心里忽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既然如此,施燕妮为何一点不生气的样子?而且后来林易还告诉过我说,让我去找吴亚茹竟然是施燕妮的主意!
这是为什么?难道她与陈圆多年不见后已经不再对自己的女儿有着深厚的母女之情了?难道在她的眼里,母女之情在她与林易之间的感情天平上早就倾斜?
我顿时就觉得好像有什么地方隐隐地不大对劲,可是我一时之间却有找不到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更何况此刻我没有多少的精力去认真思考此事。
现在我想得更多的是:钟逢的那个分析应该是比较靠谱的,施燕妮毕竟
-->>(第6/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