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举反面教材全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分卷阅读149(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那里看着,县里定期往店里送货就好。对了,戎州也不能落下。”

    冯屠户点点头,说:“县令我明白了,反正我们不可能吃独食,干脆拉上其他人一起赚钱,好过得罪人还不讨好。”

    “正是如此。”萧景铎肯定了冯屠户的话,然后问起价钱的事:“你们这次出去,双面绣的价钱是怎样的?”

    “县令,这我清楚。”一个文书小吏主动接过话说,“小的从小就住在市集旁边,见惯了商贩抬价砍价,最是了解这些圈圈绕绕。我们到了成都府后,小的没有贸然出货,而是打听了好几家商队的价格,又询问了成都府本地蜀锦的价格,斟酌了好久才出手。其中宫扇大小的双面绣件是八十文,一扇桌屏大小的双面绣,装框之后是六百文,手帕大概是二十文。若是双面绣图案精致繁复,还会更高。”

    此时一斗米是二十文钱,一斗白面三十七文,而一匹生绢也不过四百七十文,但一匹生绢足足有两丈长,如今绣上双面绣后,不过手掌大小的帕子就能翻至二十文,可见暴利。

    萧景铎听到这个价格后也大出所料:“竟然这么高,若是千里迢迢运回长安,再好生装点一番,指不定能卖到什么样的天价……”

    对于长安的贵女们来说,一匹生绢说赐人就赐人,跟别说区区几十文钱。闺秀世家们不在乎银钱,一柄团扇就能花去普通百姓一个月的花销,可是萧景铎治下的百姓们却在乎。

    冯屠户和几位衙役瞅到了生财的捷径,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已经在商量下次运多少货,抬多少铜钱回来。萧景铎听了半响,忍不住给他们泼冷水:“如今双面绣初次面世,长安里的贵人们图个新鲜,这才不惜重金求购双面绣。等过几个月世面上的绣品越来越多,双面绣的价钱便要下跌,到时候,能维持此时价钱的一半都算不错。”

    “啊!”冯屠户等人都慌了神,“县令,那怎么办?”

    若真到了那时,就只能变换新的花样,刺被大大调动起来,一个个踊跃到县衙报名,自愿到城外修整道路。萧景铎趁热打铁,带着人到城外修路,在原来小路的基础上拓宽两个车身,命人将坑坑洼洼的土地夯实。城外在热火朝天的修路,城内也不甘落后,许多女子都自愿到绣坊帮忙,绣制更多的手帕团扇等物。

    一时间,晋江县内养蚕之风盛行,萧景铎知道百姓热血上头是好事,但也最容易惹出事端,所以他立刻颁布了法令,想要进入绣坊学习双面绣者,须得和官府签订协议,在协议期间内,所有绣品都要上交官府,官府负责布料丝线以及日后的售卖,绣品所得利润绣娘与官府五五分成,若不然绣坊不会免费传授双面绣针法,县衙也不会帮绣娘售卖。

    这个规定一出自然讨论声一片,许多人存了在绣坊学几年艺,等时机成熟后再跳出来单干的心思,谁知道萧景铎突然来了这么一手。直到此时人们才满心复杂地发觉,原来聪明俊俏、勤政爱民的县太爷萧景铎也有这样的一面。

    有人觉得这简直是霸王条款,也有人觉得萧景铎所做所为没什么可指责的,官府出材料和渠道,绣娘安心刺绣即可获得一半利润,这个办法利人利己,而且另一半钱并不是成了萧景铎私库,而是归到县衙的公库中,日后修缮道路、扩建市集等又会回到百姓身上,何乐而不为?

    所以争吵了一番后,有人离开绣坊,而更多的人却留了下来,签下了五年、十年契约不等。

    而这个契约对陈词是无效的,萧景铎深知陈词才是绣坊中最重要的人,正好这几日朝廷的、刺史的奖赏都已送达,萧景铎分文不取地将奖赏转给陈词后,趁机和陈词谈起了日后的打算。

    好在陈词感。拖了他主动献策的福,戎州刺史和成都府刺史对萧景铎印象很好,所以萧景铎毫不费力地租到了两地的店铺。萧景铎打算在成都府和戎州两地开官店,专门卖晋江县出产的绣品,自产自销能赚更多钱不说,最重要的是能拯救几乎结了蜘蛛网的县衙库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县衙公库还是那个半死不活的样子,萧景铎就是三头六臂也做不出政绩。只要双面绣带动了晋江县经济,能给县衙带来新的收入,那么他才能施展拳脚,做出更多实绩。

    官店需要靠谱又伶俐的人去经营,路上送货也需要人手,光这些事情就够萧景铎忙了。连着一个月,萧景铎都在寻找合适的人手,以及敲定协议。

    最后,成都府和戎州的两家店铺分别包给两户人家,一户已经经商了三代,另一户虽然刚刚起步但扩张极快。萧景铎懒得听这两户人家如何抬高自身贬低对家,只是明明白白地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