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被我点开阅读了,发信人的账户上就会自动扣除5o美元支付到我的账户里来,作为‘劳驾我赏光阅读了他们的邮件的劳务费’。
那样,那些发垃圾邮件的人就要掂量掂量,给名人发广告,是要成本的。那些随便乱发的行为就会受到根本性遏制。
同时,有些广告主觉得他们推送的东西我肯定需要。比如有一个化妆品公司,专门为我这样的人群设计了一款唇彩,他们觉得我很有可能购买,甚至我购买了之后,可以形成一定的名人广告效应,那么他们宁可掏这个5o美元阅读费,也要把广告发到我邮箱里来。
假设他们发了1oo个女性名人、花了5ooo美元广告费,最终有那么十几个女性名人买了他们的化妆品,并且分享了‘初见圈子’或者‘微信朋友圈’,那么这5ooo美元的广告费绝对是值回票价了。
有这些发信门槛卡在那里,大多数网民的电子邮箱里,垃圾邮件的数量起码减少九成以上。用初音邮箱的用户,就再也不会被过度分享所苦,当邮箱里真的有邮件提示的时候,他们也会更快去阅读——因为到时候他们就知道,凡是有新邮件进来,肯定是真的有要紧事要处理,而不是来广告了。”
满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
听6文君洋洋洒洒解释到这一步,所有人都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这还是在搞“分享经济”么?
这还是“用互联网思维解决问题”么?
这简直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啊!
发电子邮件,发送人还要给钱?普天之下,有人敢这么做么?
在初音内部数年来一直负责电邮和网盘业务的邹胜,皱着眉头反驳道:“这太匪夷所思了吧,真这么搞,只怕初音邮箱的用户反而会一下子跑掉一大半。给别人发信还要钱,谁受得了。”
“这些只是技术细节问题,我觉得可以解决。首先我说过,这是一个可选功能,不是强制功能。绝大多数用户,不是忙人不是名人的,可以不设置自己邮箱的阅读门槛,依然让别人想发啥就发啥,不用给钱。
而且我们可以强化现有的邮箱好友通讯录功能,设定成凡是加入好友通讯录的人之间,相互发送电邮不要钱,只有不认识的人给陌生邮箱发信时,才有可能要钱……”
“相互认识的人之间发信不收钱,这个倒是可以回避掉大量、主要的问题。”邹胜挠着头发盘算着,想了半晌补充问道:
“那如果是还没来得及交换联系方式的第一次联络人呢?比如双方实际上是认识的,只是此前没加联系方式,或者是新认识的供应商、客户之类的商务新朋友。如果第一次发信收人钱的话,用户体验会很恶劣的吧,商务人士肯定会抛弃初音邮箱的。”
“所以说,你刚才不该打断我,听我把策略说完。”6文君答得很沉稳,显得智珠在握。
“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个付费缓冲期,或者说返还选项。当陌生人第一次发邮件到一个初音邮箱里的时候,默认阅读了就要扣费。但是这个扣费不是直接就划给阅读者的账户,而是先存在一个中介平台账户里——比如我们即将推出的‘初见钱包’,或者‘支付宝’里。
等用户读完之后,发现这个来信者其实是他的熟人。只不过没有存联系方式,或者是第一次联系。他就可以选择点击‘退费’,把这笔读信费退回给发信人。这样钱就从‘初见钱包’回到了发信人帐号里。而且初音邮箱会自动把退费过的联系人,添加到邮箱的熟人通讯录里面。
最后,在发信人一端,如果他群发邮件的时候,目标邮箱里面有一些需要他付费才有可能阅读的用户时,他会收到一个弹窗提醒,比如‘本次群发的邮件收件人中,有付费阅读开通者,如果他们全部阅读了您的邮件,您可能需要付出3美元费用’。这样发信人就可以自己选择究竟发还是不发,或者是否把罗列出来的要收钱的用户剔除掉、只发给那些不收钱的用户。”
6文君这一番梳理,总算是高屋建瓴地让大家看清了“电邮防过度分享”的顶层设计。
收信的人,可以自己选择要不要收费读陌生信,只提供选项,不强求。
写信的人,也可以知道给谁发有可能要钱、给谁发不用钱,从而选择究竟给谁发。
好友之间相互发信不用钱,第一次认识的好友可以先给钱后退钱。
初音邮箱,目前不会从这些费用里面抽成哪怕一分钱收益,所有金钱流动都是写信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易。初音邮箱只提供一个更加开放和可选的平台。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