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未来的趋势——Led照明崛起之后,导光板材料的进步日新月异,今天我们拿到的导光板,透射与柔光效率或许比Lcd扩散板低5%,半年之后等我们的‘初心2’定型量产时,说不定就有更新一代的物料可以使用了。
而光源部分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Led的光效这几年每年都在以1o~2o%的增幅上涨,估计后续三四年都是快速成长期。到2o12年,最高端的民用背光Led光效,可能会突破12o1m,到2o15年,或许是14o1m。”
顾莫杰确认道:“所以,你们是在赌未来?”
张拓海对此毫不讳言:“是的。一款原创度极高的手机,可能需要一年半的研发周期。而苹果公司在这方面,其实有一个保守的误区,那就是他们只用定型设计时所能买到的最好物料。而我们比他们冒险,愿意用立项的时候还只存在在实验室里的物料。”
不赌未来,如何弯道超车?
既然是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当然要有勇气不走寻常路。
“好,这把我准你们赌了!赔了算我的。”顾莫杰大度地选择了信任手下的技术牛人们。
“谢谢,而且用了Led屏之后,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因为光源位置从屏幕背后换到了屏幕上下方剖面位置,所以,我们弄出了一个用自然光和环境光导光补光的措施,具体是这样的。”
张拓海说着,拿出最后一套、也是最终极的测试样品。
和第二套Led屏显相比,这玩意儿就更搞怪了。
第二套Led屏显,还是上下两侧都有一条Led光源带的;而最后这套样品,只有底下一侧有Led光源带,只不过可以看出其单位尺寸的功率加大了。
而屏幕上剖面处空出来的那条边缘,则被一些奇怪的“曲率光纤”材质的器件覆盖了。
“既然用了侧发光的导光板作为匀光介质,我们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导光板不仅可以导Led的光,也可以导别的光,比如太阳光,比如室内灯光。
我知道您想说什么——是不是想问我,‘难道准备把这台对了一半。准确的答案是,我们确实打算使用太阳能,但不是傻乎乎地把太阳能发成电,然后再用电来产生光。
直接省掉了光-电、电-光这两重转换,也就免去了一大半的额外损耗。我们在手机屏幕上方加入一条大约半厘米宽的导光片,并且用曲率光纤将入射的光线转折,侧向射入导光板边缘。然后在手机顶端的前摄像头位置边上,加一个微小的照度传感器,利用这个照度传感器感应环境光强弱,并且调节屏幕的综合亮暗。
而这套系统如果最终完善的话,我们只需要让手机平时处在‘夜间模式’的背光功率上就行了,昼间模式的亮暗完全智能控制,并以导光负担差额的主要部分。”
非常nIce的设计。
张拓海的演示,看得顾莫杰眼前一亮。
背光耗电被大幅度降低了,而且还误打误撞做出了“智能背光”这一护眼技术。
在o8~1o年的手机市场上,BRe机和初代安卓、苹果机都被普遍吐槽的一个问题是:在白天户外的环境下,手机屏幕太暗,根本看不清上面的内容。
当然,此前时代的题,只不过在进入智能机时代之前,没那么多应用程序,手机用户也不用每天在不同亮暗环境下盯着手机屏幕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要解决这个问题,很多高端手机选择了在硬件上多留余量、加大背光源的最大功率。确保最亮状态下的手机,可以在户外一切非阳光直射的环境下清晰使用。
(太阳光直射的时候,神也救不了,那是无解的。阳光直射可以达到几十万1ux的照度,而日常办公室、教室的照明设计,才3oo~5oo1ux。真把手机背光设计成在阳光直射下都能看清的话,不但手机会烧掉,眼睛也会很快瞎掉。)
这么做的代价,不仅增加了冗余硬件,也让耗电、发热这些问题更加加重。
而用了导光补光技术之后,一切都完美了。
Led灯条首先省掉了半边,空出来的上半侧改成导光器件,直接“斗转星移”把本来有害的光线挪一个9o°,然后射到导光板侧面。
简直和姑苏慕容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一样华丽:敌愈强我愈强,环境光越亮,自带干粮不耗电的补充背光也越亮。
张拓海的对比实验报告显示,用了导光补光技术、实现智能背光之后,背光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