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开始,我只想做演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六章 专访(第1/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看书领现金红包!

      袁雷,就那个《南方都市报》席娱记…

      这次专访也是她主动提出的,戛纳时候跟沈林简单聊了一下,她觉得沈林挺有意思的,他对演戏、唱歌都有想法…

      但是对自己又有很清晰的认知!

      所以,听说沈林回来,立刻约了专访。

      赵姗记错了,不是《南都娱乐周刊》,那玩意是八卦杂志…

      《南方都市报》影响力很大的,四小花旦这个称号是从2oo2年《南方都市报》开始,然后成为约定俗成的名称…

      这几年南方系媒体很牛逼的!

      当然,之后有点走火入魔了…

      很多人说是因为领导班子换了,记者素质下降,真不是。

      其实,现在他们采访、编撰的漏洞也一样多,但指出漏洞的人不会得到和报纸同级别的宣传能力,后来有了互联网,你写的东西一旦不符合实情,就能成为段子,指出漏洞的人可能会暂时获得比报纸还高的关注度!

      就比方说去年轰动一时的《令人深思的“蒋春暄现象”》,把蒋春暄的境遇写成在国内学术界长期受到难以言说的冷落,但“墙内开花墙外香”…

      香个屁!

      只是有另类人士欣赏他,从未获得国际学术界主流的认可,认可他的只有一些杂志的主编,没有任何专业的数学家。

      o8年,英国著名数学家马丁·赫胥黎回了封信给蒋春暄,用了‘数学不是玩笑,是一就是一,别人的心血不是用来一口气否决…’字眼…

      事实上,早在1978年,中科院数学所就曾为蒋春暄的研究开过论证会,结论是:“科学院通知蒋春暄所在单位正确引导蒋春楦不要作无谓的探索,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令人深思的“蒋春暄现象”》一篇报道直接把过错推给了体制…

      什么玩意都能跟体制扯上关系…

      当然,沈林很清楚《南方都市报》的分量,所以,已经准备好回答的时候尽量想一想…

      这次采访,除了会刊登在《南方都市报》上面,还会放在搜狐娱乐版块的《袁雷会客厅》…

      ……

      开门见山,没怎么寒暄,直接就提问了:“你对自己的定义是什么?演员还是歌手?”

      “就是艺人,凭手艺吃饭的人…也可以说戏子吧!”

      “这么看轻自己?”

      “没看轻啊,戏子成名,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容易的!”

      从这个角度,‘称赞’好些明星是戏子,其实是高看了他们。

      袁雷愣了一下,大概没想到沈林会这么回答…

      换了个话题:“听说你这次来演电视剧?”

      “嗯,客串一下。”

      “为什么要演电视剧?你不向往大荧幕嘛?”

     &emsp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