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哥居然成神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1章 念力者(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秦始皇和韩非子

    韩非(约前28o~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先秦时代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其法治理论,集法家“法”、“术”、“势”于一身,强调国君必须行法、执术、恃势。韩非法治理论的核心在于加强君主集权,以适应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历史趋势。其主张基本上被秦始皇所采用,对秦以后的封建**主义有深刻的影响。

    韩非所处的时代,韩国日益削弱。身为韩国公子,有些口吃、不善言谈但善著书的韩非,多次给韩王安上书,建议采用他的学说,以富国强兵,但不为韩王赏识。韩非为此“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难》十余万言”。后来有人将韩非的书传到秦国,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读了其中的《孤愤》、《五蠹》两篇后,十分赞叹,说“寡人得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这时韩非的同学李斯说这是

    可之说”是《吕氏春秋》所记载的春秋末年郑国人、名家最早的代表人物邓析(约前56o~前5o1)的一个论辩:“洧(wěi)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尸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尸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

    “两可”之说的基本特点在于从两个相反的角度考察同一个事物,使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均得以成立。在处理郑人得尸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