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好了许多,至少没人敢咋呼什么烧死贾师傅。
  但那一阵围攻他也真是受够了,所以一直没敢动。
  直至家中被人纵火,他才顺势把格物砸了出去。
  但哪怕是如此,他砸了格物之后就在国子监销声匿迹了。
  儒学在大唐……真心话,让明清的儒学子弟来大唐,保证他们会崩溃。
  李治摆明车马的不喜欢儒学,不,他称儒学为儒术。
  换了明清的儒学子弟来了,皇城外面绝壁会有上百万人抗议。
  儒学能是术吗?
  那是道!
  皇帝但凡敢贬低儒学,从重臣到百姓都会把他喷成撒比。
  那是儒教!
  连皇帝都得趴在下面瑟瑟抖的儒教。
  但大唐不同。
  汉武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很牛笔,但不好意思,汉末一阵兵荒马乱,随即就是五胡乱华,什么儒术……能吃饭吗?
  前隋文帝就把自己的成功归于佛家,至于兴科举,大伙儿都知道,这是为了在世家门阀之外聚集一批人才。
  到了大唐,儒学子弟们翘以盼,几乎是望眼欲穿,就等着皇帝对儒学露出善意的一面。
  大佬,看看我,我是醒目仔……自己人啊!
  儒学是支持皇帝的!
  你别看错啊!
  一阵哀鸣后,先帝心情愉悦的令孔颖达等人编写儒学经典。
  但到了李治登基后,不好意思,朕不喜欢儒学。
  李治喜欢什么?
  他喜欢文吏。
  所谓文吏,实际上就是能吏!
  也就是说你学了什么学说朕没兴趣关心,朕只关心的是你的能力。
  以能力论高下,这是李治释放出来的信号。
  ——帝薄于儒术,尤重文吏!
  所以贾平安一个试探,随后借机把格物丢了出去。
  呵呵!
  果然,那些人一阵叫骂完事。
  这是儒学在前汉兴盛后的低潮期。
  后来科举渐渐成为了帝王对抗世家门阀的工具,帝王一琢磨……科举考什么?
  看来看去,琢磨来琢磨去,好像系统些的就只剩下了儒学。
  而且儒学和帝王堪称是天生一对。
  百家呢?
  百家早就扑街了。
  儒学摆明车马的支持帝王,什么君权神授,大佬你尽管装比吧。什么天子,什么龙的化身,你只管吹逼,剩下的俺们来为你张罗圆谎。
  于是君臣互相抛个媚眼,交易达成,儒学变成儒教,百家变
-->>(第3/8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