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苏州织造府,养活了这么多人,也养活了半个大明。
  和苏州织造府作对,那就是和整个大明作对啊。
  别的不说,刘家就从苏州织造府内购买布匹,丝绸,卖到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而刘家只是其中一家。
  这大明内部有多少如刘家一样的商户,商家。
  完全无法计数吧。
  更别说那些靠着苏州织造府生活的织工,工坊,作坊和私人女工。
  更别说那些种植桑树,桑田,养蚕的人。
  就如刘家这十八家佃户,农田中,就有种植桑田,养蚕的人。
  何况其他家,其他农户乎。
  一个苏州织造府,上下游的人都养活了。
  不仅仅大明国内。
  虽然大明推行海禁,但是海外来贸易的也没有断绝。
  广州,泉州,宁波三地依然保留了对外的贸易口岸。
  织造府的丝绸也因此远销海外,天竺,天方,西洋等地的商人前来购买的极多。
  这些可都是钱啊。
  刘建这丝绸,棉布一但上市。
  就凭这优质的材质。
  价定高了,织造府不高兴,会收拾你。
  要是定低了,凭借比织造府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那就是在抢织造府的生意和饭碗啊。
  抢织造府的生意就是抢大明的生意。
  别忘了大明一年国库收入,包括皇帝内帑收入一大半都是织造府贡献的。
  这样我们刘家上下就不是灭族那么简单了。
  那是要被千刀万剐,五马分尸都是轻的。
  当然刘信还可以选择把这种织机献给朝廷。
  但是那样刘信又舍不得了。
  还是说,没人会和钱过不去。
  所以刘信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拿出来,藏着掖着。
  给自己麾下佃户,长工们,以及以后收留的流民,山民,逃户们做衣服穿更好。
  “父亲所言极是,孩儿受教了”
  刘建向刘信拜道。
  “记得,在我们没有绝对实力之前,此事一定要烂在肚子里,绝不能外扬”
  刘信说完,刘建领命,并告辞父亲回自己房间休息去了。
  看着刘建离去,刘信心中暗暗感叹。
  此子必能振兴我刘家事业啊。
  要不说服各家把家都迁往舟山。
  刘信心中思索着。
 &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