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兄为何有此一问”
  李出源听后大惊,立时问道。
  “早先与李兄交谈之时,见李兄欲言又止,还面露难色,故而有此一问”
  刘建拜道。
  李出源听后,面色立时凝重,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
  “李兄要是不想说,那就算了,算我唐突了”
  刘建见此,再拜道。
  “哎,实则无甚大事,说与刘兄也无妨,让刘兄费心了”
  李出源先向刘建拜道。
  “不知刘兄可还记得,我曾说过,我乃临平山人,家中尚有家父家母和一十岁幼妹,另外还有五亩薄田”
  李出源向刘建说道。
  刘建听后,微微点头。
  “实际上我并未全部说完,实际上早年,我家也算书香门第,宋元之时,我祖也在朝中为官,哪怕是洪武初年,我曾祖也为国子监学正,礼部主事,知县,知府等职,也算官宦之家”
  李出源说完。
  刘建听后大惊。
  这还真是深藏不露啊。
  李出源家室贯穿宋元明三朝。
  如此看来,虽然为官官职不是很高,但其家族也算显赫。
  比一般的士绅家族要好很多。
  难怪刘建第一次看到李出源时。
  会觉得李出源无论是谈吐,还是举止,都要优于常人。
  原来是家风所致。
  只是看了看如今颇为落魄的李出源。
  刘建还真不敢相信,李出源家庭背景如此强大。
  “那李兄为何沦落至此”
  刘建问道。
  “蓝玉案,太宗靖难”
  李出源说完,叹息一声。
  刘建听后立刻明白了。
  看来这李家是受牵连了啊。
  “蓝玉案时,我曾祖还在礼部为主事,受牵连而被罢官,最后忧愤而死,靖难之时,我祖又为工部员外郎,然因不愿与太宗低头,而被腰斩,原本我父也受牵连,所幸我祖好友想帮,这才逃过一劫,后又赶上大赦,这才留下一命,然因我父为罪臣之后,故而不能参加科举,于是我父只得在临平山中结草度日,守着五亩祖地,与我母及我等相依为命,后仁宗继位,又是大赦,如此我才获得科考资格,于是我父细心调教,方有今日童子试功成,成功入学矣”
  李出源向刘建拜道。
  刘建听后,暗暗叹息。
  “不想李兄家族尽有如此变故,只是李兄家中已脱罪,李兄也可参加科考,且以李兄品行,学识,久后重现李兄祖荣也未可知,然李兄为何还长吁短叹”
  刘建想了想,问道。
 &a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