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平常常,每一期销售一百多万册吧。
  循着目录,翻到刊登《小凤》的页码,看着整整齐齐的铅字,高文学泪珠滚滚,滴滴答答地落到了洁白的书页上。
  屋里人都欣喜地望着他,但是没有人上前劝他,这是喜悦的泪花,让它尽情流淌吧。
  ……
  中秋节的早上,刘青山照例先把水缸挑满。
  虽然爷爷家的大棚里打了一口压井,不过要说饮用水,大伙还是喜欢喝大井里面的水。
  挑完水,大伙也把饺子包好了,端上桌,咬开外皮,里面是一汪油水裹着个肉蛋,香气也扑鼻而来。
  馅子是刘青山调的,搅里面不少水,还打了两个鸡蛋进去,所以牛肉吃起来也非常鲜嫩,就算是爷爷奶奶的牙口儿,也能嚼得动。
  小老四一边吃,还一边笑嘻嘻地叫着“真香”。
  山杏虽然没有老四这么夸张,但是一双大眼睛也弯弯的,还不时往身旁林芝碗里夹饺子。
  看来,小家伙还真把林芝当成自己第二位母亲了。
  吃过早饭,一家人就各忙各的,刘青山去场院打场,这时候也没啥机械设备,大伙还用马拉磙子,转圈轧着铺在地上的黄豆。
  跑几圈之后,就用木叉子挑着地上的豆秧,翻个之后继续轧,效率就不用说了。
  他心里暗下决心:得早点实现机械化啊,把大伙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跑完石头磙子,把豆秸挑到一边,剩下的连黄豆粒带豆皮子,都装进麻袋。
  等最后黄豆都轧完了,统一再扬场,就是利用风力,把豆皮子啥的吹到一边,剩下的就都是金灿灿的黄豆了。
  即便是过中秋节,大伙也一直忙碌到很晚,这才收工。
  刘青山回去的稍早一些,把牛尾剁成一节一节的,然后打了个水焯,这才在院子的大锅里炖上。
  作料不多,就放了点葱和花椒,另外还把房檐子下面穿着的红辣椒,揪下来几个,扔进锅里。
  等差不多炖烂了,这才加了点土豆和粉条,足足炖了大半锅。
  又炒了几个青菜,中秋晚宴就上桌了,虽然谈不上多么丰盛,但在这个时代,已经很不错了。
  吃饭之前,林芝用盘子盛了一块月饼,还有一些山里的野果子,主要是蓝汪汪的山都柿,还有几个红灿灿的大沙果,一起摆在柜盖上。
  柜盖上面的墙壁上,则是那张全家福,这些东西,都是祭拜父亲的。
  一家人齐刷刷的站在前面,高文学也站在刘金凤的旁边,握着妻子的手。
  还有山杏,也和小老四拉着手,她也是这个家里的一员。
  只有杨红缨站在一边,默默地垂着头,向照片上的这位前辈,表达着敬意。
  一家人眼里都蕴着泪花,爷爷奶奶苍老的身躯也微微颤抖,母亲更是不停擦拭着眼角。
  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刘青山的心里也十分激荡,想想小时候在父亲膝下承欢,想想父亲教他背唐诗宋词,想着想着,泪光也模糊了他的视线。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