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九十三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求订阅)(第1/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虽然心里面已经把这篇件稿判了死刑,但许秋本着负责任的想法,还是把对方的投稿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

    可惜,并没有找到什么其他的亮点,这篇文章主要的创新之处和许秋的am差不多——“新材料”、“高效率”、“高结晶性”。

    而且,Jacs期刊对正文篇幅的限制非常的严格,因此他们正文中报道的实验数据,还不如许秋那篇am详尽。

    这篇工作的第一单位是港大的一个课题组,也算是有机光伏领域中不小的课题组,通讯作者是严虎。

    许秋在阅读文献的时候,也多次看到过这个严虎的名字,每年文章的产出不少,而且也表过几篇《自然》的大子刊——《自然·光学》。

    没想到居然和他们课题组的实验撞车了。

    至于编辑把文章给魏老师这边,也算是意料之中。

    大概率是编辑在文献数据库中,检索到了许秋表的那篇am。

    因为他们的投稿时间,是晚于许秋am文章电子版上线的时间的,而文章接收之后的流程,先是作者proof,敲定最终版本,然后等待一般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文章会电子版上线,最后再等几个月才会正式表。

    当文章当进入线上版本后,其他研究者就可以从对应的期刊搜索到对应的文章,不过此时没有期、卷号,正式表后,才会有对应的期、卷号。

    许秋不禁唏嘘道:“如果没有我们这篇am在前,他们的工作个Jacs还是没问题的。

    再如果他们能早点投稿,赶在我们电子版上线前,说不定稿件也到不了我们这边,毕竟acs和wi1ey是两家公司,数据库不共通,到时候和我们的文章同时表,也是有可能的。

    可现在文章都到我们手里了,他们这工作也算废了,估计只能再改改,然后篇二区回回血了。”

    陈婉清感慨道:“我现在算是理解魏老师,为什么一直强调‘做科研讲求一个快’,科研不仅是在和天斗,同时也是在和其他研究者竞争。”

    “是啊,不过也不能一味追求快而忽略工作的质量,毕竟和人斗,撞实验的情况比较少见。”许秋顿了顿道:

    “我估计他们应该也同步在做一些基于pce11的横向研究,肯定还和我们的其他工作有所重叠,要是到时候他们现侧链调控、p3T、p5T、特殊的光吸收光谱现象,这些相关研究的文章都被我们包圆了? 他们老板会不会直接气得把这个项目砍掉呢。”

    “大概率还是会撞车的? 不过我们文章都的差不多了,和我们没多少关系啦。”陈婉清道:“他们真的是一步慢? 步步慢啊。”

    许秋和学姐、学妹继续讨论了一会儿? 开始写拒稿的审稿意见。

    这比大改、小改的意见好写多了,他花了几分钟便完成了? 只有短短的一段话:

    “作者设计合成了一种高结晶性的聚合物给体材料pffBT4T-2od,并将其用于富勒烯体系下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中? 最高光电效率可达1o.16%。不过? 类似的结果已经有过相关报道了:advater.,doI:xxx。因此,从文章新意的角度上来看,我不认为这篇工作足够表在Jacs这样高档次的期刊上。”

    然后他把写好的意见文档用邮件送给了魏老师。

    ……

    处理完文章审稿? 轮到非富勒烯综述的事情? 现在已经收到编辑的确切答复,可以开始动笔写了。

    考虑到综述的工作量比较大,许秋和陈婉清商议了一下,决定还是按照之前写计划书的方法。

    将一整个工程拆分成若干个模块化的工作,最后再进行整合。

    此外? 他们还把学妹拉入进写综述的团队中来,三个人共同一作? 排名依次为许秋、陈婉清、韩嘉莹。

    因为没出JcR分区的新刊在评奖、毕业审核的时候,都只能算是四区? 所以这篇文章的归属也不是特别重要。

    初步的分工计划,韩嘉莹负责第二部分pdI分类材料的总结? 陈婉清负责第二部分a-d-a分类材料的总结? 许秋则负责n22oo系列和其他系列材料的总结? 待第二部分全部完成后,许秋把内容整合到正文中,再讨论下一阶段的分工。

    由于韩嘉莹对综述接触的不多,许秋怕她那边出问题,便在正式开工前,给她上了一课:

    “引用文献的时候必须要详尽,但是在正文中并不需要把每份工作干了什么都写出来,只需要挑出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