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451 传奇院士与“永动机”(求订阅)(第3/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制备”,龚远江那边主要负责“小分子给体材料的开”。

      之前双方已经有过初步的接洽,大方向上已经确定了,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现在主要是再多看几遍正文,找一找有没有错字、语病、重复用词、逻辑不通顺等问题。

      最后,是前期工作方面,龚远江那边相对比较简单,他们直接把已经表的几篇小分子给体材料的文章放了上去。

      魏兴思这边,许秋把最新表的《自然·能源》文章放了上去,用来撑一撑场面。

      虽然这篇文章和他们申请的重点项目相关性并不高,但强行找关联总是找的到的。

      y系列受体和IdIc-4F也可以说是同源的,都是基于ITIc的衍生物。

      另外,许秋还放上了最新的y系列、叠层器件的实验数据。

      这样做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在别人审核本子的时候,审核人是能看到这些内容的,如果是没有正式表的工作,到时候可能会被跟风。

      不过,许秋也不是很虚,他放上去的数据只是初代的y系列受体材料、初代的叠层器件。

      就算几个月后被人跟风,可等到那个时候,自己的研究肯定会有进一步的进展,别人模仿的只是几个月前的自己罢了。

      其实,许秋很希望在重点项目申报之前,能把y系列或者叠层器件两者之一的成果落地。

      最好是来一s,这样重点项目申请的成功率还能够再往上提一提。

      但仔细想想,还是稍微有些困难的,重点项目的申报是明年的三月份,距离现在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了。

      就算现在现在马上做出一个体系,效率突破15%、16%,也要花一两个月的时间来整理实验数据、撰写文章,投稿后还要等待审稿、修改,估计文章正式表至少得半年。

      应用科学,不论是成果产出,还是文章表的周期通常都比较长,s,拖个半年,甚至一两年时间是常有的事情。

      魔都综合大学有一位博士,他在博二开始一个项目,博三的时候取得了突破,写好文章后投了《自然》。

      因为要等手上《自然》文章的表,最终延毕了一年。

      而基础科学,如果真的是非常重大的现,不论是成果产出,还是文章表的周期都比较短。

      比如有人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或者推翻了之前的某条物理、化学基本规律,这种档次的工作s估计会被秒收/秒拒。

      大佬秒收,扑街秒拒,大概是这样。

      当然,真的要取得这种重大突破还是比较难的。

      现在人类社会在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已经进入瓶颈期。

      类似于人们戏称的“聚变距离实际应用永远有五十年”,很多基础领域的难题,确实也是“5o年”、“5o年”的往后推迟着。

      至于为什么是“5o年”,大概是因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一生就是5o年吧。

      设定一个5o年的远景目标,有点像是给驴子的前面吊上一根胡萝卜,以免驴子失去前进的动力。

      也因此,如果偶在基础科学上,有人声称解决了世纪难题,有什么重大的现,大概率不是真的。

   

-->>(第3/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