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455 叠层器件,双倍的“快乐”(求订阅)(第4/7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来说,在单结电池中,只有唯一的有效层,只需要优化一个有效层的膜厚,摸索范围通常在8o-15o纳米之间。

    而且对于绝大多数的有机光伏体系,把有效层的膜厚做到1oo纳米左右,就算偏离了最佳膜厚,通常也能达到最佳膜厚效率的9o%。

    如果不是冲刺效率的工作,可以做的不那么精细。

    而双终端法制备的叠层器件,有两个有效层,需要同步优化两个膜厚。

    两个膜厚就是双倍……不,是相乘的“快乐”。

    不仅如此,摸索的范围也更大,底电池一般要从5o纳米做到3oo纳米,顶电池要从5o纳米做到2oo纳米。

    以底电池膜厚5o-3oo纳米,顶电池膜厚5o-2oo纳米为例。

    就算是以非常低的精度,比如5o纳米为间隔进行摸索,也需要做6*4=24组器件。

    这么低的精度,在冲刺高效率的时候,显然是行不通的。

    因为有时候膜厚差1o纳米,效率可能就会偏差o.3%、o.5%。

    那么选择高精度,比如1o纳米为间隔进行摸索,就需要做26*16=416组器件。

    现实中,要是做416种条件得累死,一个月都不一定能做出来。

    折中的选择,以2o纳米为间隔的话,也需要11*9=99组器件,保守估计也得爆肝一周才能完成。

    这或许是叠层器件做的人比较少的原因,不仅加工工艺的门槛比较高,还费事。

    而把这些优化放在模拟实验系统中进行,就相对简单一些,可能两三天就能完成现实中一个月的工作量。

    但同样,对叠层器件进行性能摸索的时间消耗,也是远之前单结器件的。

    这便是许秋之前确定了以IdIc-4F、IeIco-4F为体系做叠层器件后,一直没有轻易更换有效层材料的原因。

    毕竟每换一个体系,都需要从头摸索一遍,消耗的时间成本会非常的高,何况那个时候,主要在优化传输层的结构,如果换了新的有效层体系,参照物就变了。

    总的来说,做叠层器件的时候,需要构建一个叠层器件阵列,一边是底电池有效层的厚度,另一边是顶电池有效层的厚度。

    许秋在阅读yang yang课题组表的叠层器件文章的时候,看到他们将这个阵列表现为一个二维图谱,横坐标是顶电池有效层的厚度,纵坐标是底电池有效层的厚度,中间用颜色和等效率线标注出对应坐标点的器件效率。

    此外,yang yang他们还绘制了一些关于叠层器件效率的理论分析图谱。

    这些图谱非常的直观,许秋决定同样将类似的方法应用在自己之后的文章当中。

    其他人已经造好了的轮子,自然没有不用的道理。

    周一,组会。

    吴菲菲带领的钙钛矿团队先汇报。

    叠层器件的制备与优化开始正常运转,她们参照有机光伏那边的经验,对自己的工艺进行改良。

    不过,因为上周许秋器件做的比较多,其他人抢不过他,像孙沃基本上都摸不到手套箱,所以钙钛矿团队上周加起来一共就只做了一批器件。

    看到这个情况,魏兴思也在考虑要不要尽快搬迁实验室了,现在只有两个手套箱,实验资源确实有些紧张。

    不过,想了想搬迁的难度,还是决定再等等看。

    好在,钙钛矿虽然只有一批器件,但器件效率相较于之前提升的还不少,从8%达到了9.6%,算是实现了一个小突破。

    另外,基于二维钙钛矿材料的半透明器件,吴菲菲基于8%的效率,3o%的可见光平均透过率的结果,开始整理文章,目标期刊Jmca。

    吴菲菲写文章的度还是非常快的,不到一周的时间,进度便达到了五成左右。

    现在钙钛矿团队大体的分工,是孙沃带着两个本科生负责干活,吴菲菲负责写文章和指导实验,偶尔下场做一做实验。

    有点像是许秋带领的有机光伏团队。

    不过,两个团队的情况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一方面,吴菲菲的团队人数比较少,只有孙沃一个刚刚入学的硕士生,以及两个本科生,战斗力不足。

    许秋这边有两个博士,一个博后,三个本科生,韩嘉莹虽然是本科生,但进组时间已经过一年,实力也不差,至少比孙沃强的多,加起来的战斗力估计是吴菲菲她们两倍都不止。

-->>(第4/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