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十年代,名道士寇谦之才建立起来正式结构。
北魏帝国皇帝拓拔焘、宰相崔浩,都是虔诚的道教徒。
因之北魏帝国遂成为一个道教帝国,皇帝登极时,都采用道教仪式,由道士祝福。
佛教在中国从没有达到过这种顶峰。
信仰都具有排他性,佛道二教必然的要发生冲突。
本世纪(五)四四六年,正是杏城(陕西黄陵)民变的次年,拓拔焘驻军长安,在佛寺中发现武器。
这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他立刻指控佛教徒跟杏城变民领袖盖吴,共同谋反,下令全国(这时他已统一了北中国)焚毁所有的庙院。
和尚尼姑,不论老少,一律处斩。
这场屠杀,是佛教史上著名的“三武之祸”的一祸(拓拔焘号称太武皇帝)不过拓拔焘的孙儿拓拔氵壑却信奉佛教,四五二年即位后,佛教即行复兴。
——三武之祸的其他二祸:一、下世纪(六)五七四年,北周帝国第三任皇帝宇文邕(号称武皇帝)禁佛。
二、九世纪八四五年,唐王朝第十八任皇帝李炎(号称武宗皇帝)禁佛。
但第二次没有流血,第三次则道教以及当时盛行的其他宗教,如景教、袄教等,同受恶运。
在南中国,佛道二教没有引起政治干预。
二教在民间各自发展,各有相当成功。
道教的五斗米派得到广大群众信奉。
佛教则出现一位传奇人物——释法显。
道教是中国宗教,经典在中国。
佛教是印度宗教,经典在印度。
而佛教派系之多和经典之多,在世界各宗教中,高居第一位。
所以那时中国每一位高僧都盼望能到释迹牟尼诞生的圣地印度,寻求原始经典。
释法显是后秦帝国人,于上世纪(四)最后一年(三九九)从长安出发,经过西域葱岭,进入北天竺(北印度)北天竺对佛经只有口传,没有文字记录。
于是再向南行,于本世纪(五)四○四年,即鸠摩罗什到长安的次年,释法显也到了中天竺(中印度)学习梵语梵文。
六年后(四一○)释法显携带十一种佛经,从师子王国(斯里兰卡)乘船返国,他本打算先去广州,不料在海中遇到飓风,于四一四年,竟把他的船吹到广州以北两千公里外的牢山(山东青岛)牢山属青州(山东青州)管辖,青州那时尚是晋帝国的领土,释法显无法回到后秦帝国首都长安,只好到晋帝国首都建康(江苏南京)释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国留学生,而且最为成功和最有贡献,当鸠摩罗什在北中国翻译佛经时,释法显在南中国也翻译佛经。
因为译经的缘故,佛教对中国文化,有划时代的影响,中国不但吸收了新思想——士大夫仍然在清谈,但已改变了内容,从前是谈老庄,现在则谈佛。
而且迫使中国的方块汉字,第一次暴露出它的缺点:字汇贫乏和音节单调,梵文表达出来的很多事物,包括思想和意境,汉文往往不能表达。
于是大量新创的字汇产生,如“菩提”、“涅槃”、“刹那”之类,纯是梵文的音译,为汉文注入新的血液。
因译经而创造出的新文体,即半文言半白话的混合体,对中国文字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使得下世纪(六)之后,白话文终于脱离文言文而单独出现。
若干高僧不能书写,只能口述,一些没有受过官僚专用的文言文训练的门徒,将他们的谈论,用朴实的文体记载木来,遂成为一种格言式的“语录体”——这种语录体以后被儒家学派广泛采用,它的妙处是,只需要片段的言语就可造成一个学者,不必辛苦的去建立思想的和逻辑的谨严体系。
在言语上、中国人受方块汉字的拘限,不能向多音节发展,而单音节必然的产生大量的同音字,大量同音字的汉字,只宜于用来书写,不适合用来宣读,而佛经是需要向听众宣读的。
形势促使他们改用白话文外,又必须在音调上补救。
前面所提到的那位为保卫士大夫门第而战的沈约和他的朋友,根据梵语的启示,为中国的方块汉字,定出四声——平上去入,中国言语在音调上遂比以前丰富亅亅亅30.第三十章:大分裂时代结束本世纪初,南朝南齐帝国亡于兵变。
南梁帝国代之而起,又被内忧外患所迫,萎缩成为北朝的附庸。
陈帝国又代之而起,割据局面遂到尾声。
北朝北魏帝国在民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