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
而白鹿洞书院,到了下世纪(十二)时,学生将近一万人,竟成为儒家学派主流——道学(理学)的大本营。
和学校教育配合的是图书,中国历代政府都设有藏书机构。
宋政府的藏书机构是崇文院,即国立图书馆。
国立图书馆包括四个单位,称为“四馆”即“昭文馆”、“集贤殿”、“史馆”、“崇文院秘阁”昭文馆负责搜集和保管图书,集贤馆负责对藏书校正错误,史馆负责搜集史料和编写史书,崇文院秘阁负责保藏特别珍贵的书籍和名画。
图书最多时达七万三千卷,约七亿三千万字,比唐王朝略少。
它的流通量当然很小,不过非法外流的数目很多,如管理人员私相授受,甚至偷窃而去,但对知识传播,却有贡献。
国立图书馆在宋政府另有一种特殊地位,它是政府高级官员(包括宰相)的候补人才储备所。
“四馆”里的供职官员,在术语上称为“馆职”全由具有儒书丰富知识的人选担任。
一旦担任馆职,就等于确定了他光明的前途,因之成为新进知识分子最重要的追求目标。
然而,国立图书馆最大的贡献,是它编纂了下列四部巨大的“类书”类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丛书,即把千百种图书所包括的相类似的事件,编纂在一起。
读者如果需要某一类的资料,可免去翻查千百种图书的艰苦。
四大类书除了能够提供学者同类事件丰富的资料外,还为中国保存大量古籍。
像《太平御览》所引用的原书多达一千六百八十九种,其中百分之八十八,即一千五百种以上,都已失传。
完全靠这部类书,才知道那些古籍和它们的内容,这是文化史上最大的勋绩。
——文化普及有赖于图书普及,图书普及有赖于进步的印刷术。
古代图书,都靠手抄。
到了七世纪,木刻版兴起,寺庙和尚最初用来雕刻佛经——宗教信仰始终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动力之一。
上世纪(十)时,士大夫才用来雕刻儒家学派的经典。
到本世纪(十一)雕刻技术突飞猛进,业务蒸蒸日上,遂发展成为一种大规模的手工艺行业,大小工厂林立。
杭州(浙江杭州)、成都(四川成都)、洪州(江西南昌)、泉州(福建泉州)都是重要的出版中心。
遇到篇幅巨大的图书,像上述的四部类书,就要送到这些地方雕版。
除了政府刊行图书外,因印刷的方便,民间也大量刊行图书,书店业由是应运而生,图书由珍藏秘宝,逐渐变成普通商品。
——本世纪(十一)四十年代时,最伟大的雕版家之一的毕异,曾发明活字版。
他在胶泥上刻字,用火烧铸,使它变硬,形状跟近代的铅字一样,排版的方式也相同,这是中国最早的活版印刷。
但不知道什么缘故,并没有推广,只昙花一现便消失了。
可能是农业社会的静态需要量,还没有多到手刻版来不及供应的程度。
五宋词中国文学在第八、第九两世纪唐王朝时代,以诗的创作,有辉煌的成绩。
但中国诗有先天的缺点,即字数句数和韵脚,限制太严,又由于方块文字运用困难,所以无法发展出来像希腊《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那种海洋般的长篇史诗。
绝大多数的诗只有四句或八句,字数也只有五字或七字,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稍作突破,但限度又非常的小,以致不能表达更复杂的感情和作更复杂的叙述。
同时因为音乐的普及,于是,一种新的形式兴起,最初称之为“诗余”、“长短句”这是最恰当的称呼,但中国古代习惯使用单音节,所以又改称为“词”词是诗的解放,无论字数句数和韵脚,大都比诗所要求的尺度为宽,而且比诗更适于歌唱。
所以每首词都有一个固定的雅丽名称,以标出它的音乐性质。
诗人只要选择词调之后,照它既定的格式下笔,就立刻成为一首歌曲。
词的歌唱法,很久以来,已经失传。
不过我们认为,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不见得有很高的音乐价值。
——词律最讲究的是字的平上去入四声与清浊,苏轼作词往往不合这种规定,有时还不注意断句,曾被指摘为“把人的嗓子拗断”所以我们判断,在如此单调简陋的基础之上,不可能有复杂的高级音乐产生。
二十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