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到北京,请求中国加封。
可是当使节还在中途时,发生政变。
郑昭被他最亲信的暹罗籍的部将却克里所杀。
却克里显然恐惧中国对郑昭之死发生反应,于是改名郑华,坚称是郑昭的儿子。
于一七八六年,再派遣使节前往北京,陈述他继承王位的合法性。
中国不知道内情,当然加封他为暹罗国王。
暹罗和琉球都是没有经过不愉快的战争场面而归附的藩属,暹罗跟中国的密切关系,远超过缅甸和尼泊尔。
举一个例子可作说明,当本世纪(十八)最后一年(一七九九)中国太上皇弘历逝世时,正在北京进贡朝见的两位使节,一位是朝鲜使节,另一位就是暹罗使节,他们适时的代表他们的国王,为皇帝服丧。
——却克里对中国虽坚称是郑昭的儿子,但对他的臣民因无法隐瞒真相的缘故,而自称为拉玛一世,并解释说,他并没有叛变,乃是另外一个将领叛变,由他敉平。
九藩属外的进贡国中国跟藩属间的关系,可以分为若干等级。
最密切的一级自然是朝鲜。
中国为了朝鲜的利益和维护朝鲜的独立的跟领上的完整,所付出的牺牲是可惊的。
但中国对朝鲜毫无所求,战争一结束,军队即行撤退。
越南也包括在这一级之中,中国在下世纪(十九)也为援越而对法国作战。
不过最重要的一件事还是意识形态方面,自上世纪(十七)明王朝灭亡,朝鲜和越南同时认为满族人不过夷狄之辈,中国在中国故土已经消灭,满族人所篡夺的只是中国的躯壳,只能算是假中国。
中国的灵魂,即真中国,已转移到朝鲜和越南的国土——朝鲜人坚持他们是正统的中国,越南人也坚持他们是正统的中国。
那就是说,中国已变成了夷狄,朝鲜、越南才是中国。
两国对满族人的清王朝,在武力上虽然不能不低头,但从心眼里却十分地瞧它不起。
这种心理持续约一百余年,直到本世纪(十八)结束时,才逐渐把清王朝跟中国合而为一。
次一级的是琉球、暹罗。
中国对这两个国家的印象,认为他们是那么遥远和那么恭顺。
中国皇帝怜恤它们的遥远,而喜悦它们的恭顺,所以对于两国几乎是有求必应,最得实惠的还是他们的那些使节,赏赐他们也特别丰富,每次从中国回去,都满载而归。
第三级是缅甸、尼泊尔。
这两个国家有时候跟中国靠得很近,有时候又比较疏远。
中国对他们当然也不肯付出像对朝鲜、越南那样的热烈感情,只求这两个邻国不再在边界制造麻烦,就很高兴了。
除了上述的六个藩属国外,中国还拥有数不清的贸易性质的进贡国。
“进贡”的意义,在藩属国来看是定期地向宗主国的一种呈献,在中国来看是一种荣誉——这跟欧洲那种勒索或剥削性的进贡,完全不同。
藩属国最大的要件之一,就是定期的向宗主国进贡。
但仅只进贡,并不一定是藩属,中国是当时亚洲唯一的庞然大物,矗立在万邦之中,四周相邻的一些小国家小部落,面积人口都处于绝对的劣势,文化物产也都显然落后,免不了对中国巴结奉承,向中国政府呈献该国的一些特产,诸如珠宝奇珍、奇异的动物植物,以及美女株儒,表示他们的崇拜和友谊,希望用以钓出更大的利益。
中国从纪元前十二世纪周王朝起,就习惯于这种奉承,认为是一种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
为了表示天朝大国的气度,对进贡国的那些使节团,一向有完善的照顾。
我们回溯八世纪时,那些到了中国就不肯离开的使节,累积下来竟达四千余名之多,以致宰相李泌不得不下令驱逐,就可了解他们所受的待遇优渥到什么程度。
有些品格恶劣的使节,甚至还利用这种优待,进入中国国境后,就像强盗一样,沿途横暴,为非作歹。
中国政府总念及他们来自遥远的蛮夷之邦,缺少教养,倍加原谅。
所以外国进贡的使节,有时候竟成为交通要道上的一大祸害。
在进贡了之后,中国政府一定用丰富的赏赐作为回报,价值往往超过贡物的数倍。
朝鲜就不断地对中国赏赐的绸缎过多而发出抱怨,因为它促使朝鲜的纺织业破产,严重地打击他们的农村经济。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