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燕歌行 第十六集 霓开莲动 第四章 惊天疑案(第3/7页)
泼天大案,众人验看得极为仔细。
五具尸体足足用了一个时辰,单是那件紫袍,就由京兆府最有经验的仵作和六扇门负责命案的捕头一起动手,反复查看了大半个时辰,所有的物品都被打开,逐一检查,地上的灰渣也被绘图记形,无一遗漏。
验尸的结果陆续汇集过来。
五具尸体验明正身,全是内侍身份,下体残缺处的伤口早已长好,绝非冒充。
其中三人被人用利刃从背后刺透心臓,一击毙命。
另外一具同样背后受创,但伤口极宽,经过仵作剖尸检查,判断伤口被人故意破坏过,真正的致命伤已经无从查验。
另外一具伤势大为不同,不仅腰肋处伤口极大,近乎被人腰斩,脚掌还被砍掉半截。
这五具尸体的面容被逐一绘图记录。
能跟在王守澄身边的,都是有头脸的宦官,查明身份并不困难。
唯一麻烦的就是王枢密使。
那件紫袍正是他的官服,犀角玉带、金鱼袋中的符印、香囊的印迹,均可证明属于王枢密使所有。
但只找到外衣,内衣和鞋袜不知道是被凶手丢弃,还是与尸体一并被焚毁。
至于最要紧的骨殖,却让最有经验的仵作也碰了壁,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那些骨殖全部被粉碎,最大的碎片也只有黄豆大,大部分都是极细的粉末,而且没有丝毫皮肉或者油脂的痕迹。
可以想像,这具尸体是被人剥皮剔骨,然后将骨骼尽数砸碎,再经过长时间的焚烧,最后还被投入石磨中,磨成足以过筛的粉末——挫骨扬灰,莫过于此!罗立言面色阴沉,作案的凶手无疑与王守澄有着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才会如此处置他的尸骸。
问题是凶手究竟是谁?王守澄把持枢密院多年,仇家可谓车载斗量,当年宰相宋申锡暗奉皇命诛除宦官,结果他找来密谋的京兆尹王璠当晚便向王守澄告发。
王守澄随即命人诬陷宋申锡谋反,更出动五百神策军,包围其府邸,要将宋家火门。
最后还是在郑注劝说下,宋申锡被流放外郡,最终客死他乡。
皇上与宰相联手,都奈何王守澄不得,反而被他回手一击,揭穿了唐皇的软弱画皮,连自己信任的宰相都无法回护,可见唐皇的怯懦无能,更可见王守澄的滔天权势。
这样一位声名赫赫的权阉,谁敢杀他?谁又能悄无声息地除掉他?还在杏园将其挫骨扬灰?朝臣?罗立言自己都不相信哪位朝臣有如此胆量,更不用说如此手段。
藩镇?哪处藩镇会火中取栗,对一位权阉下手?宦官内斗?如果是这样,倒是皇上之幸,朝廷之福……罗立言心里乱纷纷转着念头,这边众人已经检验过所有痕迹,过来禀报。
先是现场遗留的痕迹,法曹参军独孤谓禀报,杏园内发现有车辙和蹄印,可以判定尸体是被人用马车运至此处。
但最关键的足迹,由于现场进入的人太多,已经无法查证哪些才是案犯所留。
罗立言心头不悦,车辙和蹄印有眼睛的人都能看见,要紧的足迹却找不到,要你做什么吃的?绣花枕头!接着仵作上来,禀报尸体查验的结果。
“从尸体的血迹判断,五人都是两个时辰之前被杀,算来应该是尸体被发现之前半个时辰。
从尸体死亡时间,到骨骸焚毁的状况来看,半个时辰无论如何是来不及的。
此地又无焚尸的痕迹,因此小的们推断,应当是尸骨被焚烧之后,几名内侍才被杀死。
”也就是说,凶手是把王守澄掳走之后,痛加折磨,再剥皮拆骨,焚尸扬灰,而那五名内侍一直活生生看着,最后才被杀死?罗立言心底升起一丝寒意,凶手能在京城之中,悄无声息地掳走王守澄连同五名太监,这能量比自己设想得还要恐怖。
“鱼袋中的符印等物,小的们都验过,确系王枢密使所有。
但地上散落的只有些许灰烬,实不能断定为王枢密使本人。
至于灰烬的痕迹,小的无能,着实看不出来其中的端倪。
”罗立言冷哼一声,“是真看不出来,还是不敢说?”仵作叩首道:“实系无能,求少尹恕罪。
”金吾卫一名长史开口道:“这些差役许是真看不出来。
罗少尹不妨将绘制图案送至枢密院,请主管军务的几位貂珰看看,也许别有所得。
”唐宋两国虽然都有枢密院,但唐国的枢密院与神策军一样,由宦官掌控,主事者全是太监。
-->>(第3/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