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嫡长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8节(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牵涉到他,说他和李广有些关系,所以极力反对,以博直名。这一种更加可恶。

    与此同时,

    两匹快马出了京城,沿着官道迅速向西掠去。到了驿站之后马停人不停。如今朝局有这样的重大变化,西北那边必须要尽快知晓。

    西边……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三边,甘肃镇位于最西边,大致位于现在的河西走廊一带,往东是宁夏镇,再往东就是延绥镇,也就是现在的榆林。

    朝廷推举的三边总制官,就是要节制这一带的兵马,和鞑靼作战。

    甘肃是九边最西的地方,离京师偏远,边关大将手握重兵一旦造反,那就是震动天下。因而自洪熙元年,王安任甘肃镇守太监为始,朝廷就开始派驻镇守太监,这也是太监镇守一地的开始。

    三边之中,甘肃镇的兵最弱,延绥、宁夏两镇稍好。

    甘肃镇总兵姓朱,国姓,叫朱明志。那镇守太监则姓张,叫张坋。

    他们虽然远离朝堂,但眼睛都盯着朝堂。

    尤其张坋,他是宫里出来的,李广的死他是特别的关注。

    镇守太监这个制度……最初是为一地、一事派驻太监,后来是各地边镇都派了镇守太监,还会派出一些矿税太监。

    太监监军后来也被大肆攻讦,但实际上这有好有坏。

    比如正统年间,宣府的太监越过总兵和巡抚直接向皇宫报告,说他们玩忽职守,吓了当地官员一大跳。凭的就是内臣身份不走内阁那套程序,直接上奏。

    再比如,正德年间宁王作乱,最先向宫里报告的就是南京的守备太监。

    当然,它的问题也明显,就是搞了一大堆太监,可太监也会贪污、也会有私心,也会和当地的官员也会搅和在一起。

    一旦糜烂到那个程度,这个制度实际上也是女孩儿嫁了人——有个鸟用。

    但不知,李广身死,王越被攻讦,又被推举的朝局变化,对这里又会有何影响?

    第五十五章 用人之法(一)

    王鏊的奏疏一上,朝堂的氛围一下子就变了。

    因为这代表着李广势力的临死反扑!

    开什么玩笑,李广都被拉下来斩了,其他人还算什么?

    尤其吴宽,他是想要连太子都一块劝谏的人,所以也不会对于王鏊是太子老师的身份有多么的投鼠忌器。

    要说在詹事府的地位,王鏊是老二,他吴宽可是第一。

    朱厚照呢,这几日一直往皇帝身边跑,他还没有直接上朝参与政事,但他知道外面闹得再怎么凶,最终还是要到御前、到皇帝这里来决定事情的走向。

    所以说是恰好撞见吴宽到来,倒不如说是在等他来了。

    但今日却不是吴宽为首,叫朱厚照有些意外,领头的竟然是户部尚书,周经!

    啊,这个有点意思,

    这些清流也是本事大,王鏊在奏疏里面把周经当做正面人物,但是他们竟然能把周经给找来。

    在弘治朝,内阁其实没有到我们平常概念中的那种超然地位。这个时候六部的地位也一样重要。

    这是个渐变演进的过程。

    而且和皇帝个人的喜好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弘治后期,刘大夏非常受皇帝的喜爱,有什么事情都要先问过他。

    这其实就导致内阁的首揆刘健、以及吏部尚书马文升的不满。本来就是嘛,要么皇上您让刘大夏干了内阁的首揆或天官,要么您就注意点儿。你给我们两人这个位置,整天去找刘大夏,这不是膈应人?

    所以今日周经来了,不一样。他可是户部尚书,这官儿做得着实大了。

    但朱厚照想了想,其他人估计也不敢来,礼部尚书徐琼、刑部尚书白昂、工部尚书徐贯,以及那个吏部尚书屠滽,多多少少都和李广有所牵扯。

    “臣,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参见太子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周经、吴宽领头,后面有各部的侍郎,还有督查院的御史,大约也要有八九人。

    朱厚照想,可能和王鏊的名气也有关系,由他来上那一疏,从清流的角度去看,李广流毒实在是有些嚣张狂妄!

    他撇了一眼皇帝,发现老爹脸色有些僵直,尤其目光落在周经身上,那也是多少带着无奈和嫌弃。

    周经这个人呢,就有点像是弱化版的海瑞,他是遇谁怼谁,外戚、宦官、勋贵,包括朝中大臣、当太子时的弘治,

    他是一个不落,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