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得是丰年。若不是丰年呢?还有那些没有30亩地,要怎么活?”
而且这还只是税前。
“上差说的是,末将糊涂,末将糊涂。”
耿启也不啰嗦了,“就这两天,马上重分田亩吧。就按照每户30亩,要登记入册、给予田契。麻副使还是宁夏来的,宁夏分田之后还有个办法,就是不允许田产买卖。”
“不允许买卖?那要是有人私下卖了呢?这算谁的?”
“私下买卖朝廷不承认。换句话说,只要卖田的人告官,一告一个准,官府必须将田判给原主。因为是违反朝廷法度的购买,买田所花费的银子,自然也就要不回来了。所以赵千户要是想买,尽可去买。”
麻斌还添了一句,“也可以买通官府的人,将田不判给原主。”
赵千户是怂,但是好赖话还是听得出来的,锦衣卫的杀神和你说贿赂官员这个办法,那你能信?
所以头摇得和拨浪鼓似的,“不敢不敢不敢,末将一定按照朝廷旨意办事。耿指挥说的事,我们最多二十天,必能分好,这都是熟田了嘛。”
这样耿启就骑马前往下一个地方了。
其实这样做起来很慢,蓟州那么大,这要跑下来得到什么时候?
不过随着范围的扩大,总兵府那边肯定还会再派其他专员,谁让现在上边儿要求高,锦衣卫天天看着。
现在还传出个要第二轮巡视。
这个人人都有压力,麻斌也有。
如果第二轮巡视,巡不出什么太大的问题他还可以交差,可万一找出一大堆毛病,那皇帝到时候要怀疑他的作用了。
“耿指挥,今儿比前几次轻松了吧?”
这么一上午已经看了三处地方了。
“仰赖麻副使襄助,确实没那么难了。”
麻斌拍了拍自己的刀,“有时候,还是得靠它。”
“还有一事。”
“怎的了?”
“虽然我明白朝廷的意思,不过买田的钱都不退,这也未免不讲道理。”
麻斌轻抬眼皮,“但这样管用。”
……
朱厚照在春节后收到了关于蓟州屯田清理推进情况的奏疏。
心中感叹,看来还真得杀几个人才管用。
“侍从室有人吧?叫一个来。”
“是。”
侍从室现在变成三个人了,靳贵当然算一个,他像屁股沾了胶水儿,好几年没离开侍从室,而后就是谢丕。
不过他们两个人实在是不够,忙得是脚不沾地,所以朱厚照也一直在考虑增加一个。
一直到今年过了除夕,宫里递出圣旨,调翰林院编修景旸(音同‘阳’)入侍从室。
景旸是正德元年朝廷加科的榜眼。
中第之后在翰林院也熬了近四年了,朱厚照偶尔会关注一下翰林院这个储才之所,看看到底有没有真的大才。
不过没看出眉目来,毕竟才华都在肚子里,实在也不容易看出,他又不会仅凭一些文章就胡乱任用,但景旸这个人,还是入了他的眼的。
因为这家伙是个拼命三郎。
朱厚照曾经吩咐过翰林院,要他们整理唐宋之时的军事建设史料,尤其是唐朝。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各类资料,他都会要求翰林院整理,以供他阅读。
每次速度都挺快的。
他嘴上夸过几回,后来偶然得知每次这类任务下去,景旸都是不惜身体、连续通宵的阅读整理。
就冲这份认真,朱厚照就得记住他。
之后就让锦衣卫仔细探听这个人,发现景旸孝顺母亲,也算是严于律己,这样就在春节之后决定调其入侍从室。
这么一调就是一飞冲天,从此就为天子近侍。
“伯时(景旸字),蓟州上的这份奏疏你誊抄一份,后面应当还会有,每一份你都保留。这是第一份具体禀报分了多少田亩的奏疏,其中田地多少顷,士兵多少人这些数据都很重要,你要仔细记录,到最后的时候朕会让蓟州上一份总的,数据对一对,对不上,要马上提醒朕。”
景旸是成化十二年生人,如今也三十五岁了,其身形瘦削,脸长而黑,下巴还有一颗黑痣,其实不太好看的。
“微臣遵旨。”
“军屯田地每亩收籽粒数一斗两升,朕估计蓟州应有五万多顷田地,这样的话一年的屯田籽粒就是……”
朱厚照在算,亩百为顷,500多万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