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嫡长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52节(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辽东要多,同样,比山西四万多顷也要多。

    大同山西两镇是军屯的大头!

    就算是内陆地区,亩产量低些,算它两石,那么这些田一年应该也能种出一千二百万石的粮食,应该缴纳籽粒数80万石。

    80万石啊,福建省一年的税粮也就这么多!

    而本身这千万石的粮食又可以养活多少士兵?

    其实山西本身并不是一个产粮大省。

    但是军屯的发展和镇城的建造具有强烈的军事和行政色彩。

    大同这个地方,在军事上极为重要,所以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占领之初,就掀了大规模的建造城强和屯田运动,洪武二十五年则是第二次屯田高潮。

    简单的说,就是朱元璋、朱棣包括后来的朱瞻基都极为重视大同这座边疆要塞的建设,因而在这里广置卫所,而置了卫所,就得屯垦田土,那么日积月累之下这个数量就多了起来。

    或许是因为山西确实不是江南那样的产量地,所以大规模扩张的屯田其实有部分外溢到了相邻省份,河南、北直隶都有隶属于山西卫所的屯田,其数量大约在四千余顷。

    这种跨行政区的事情实在复杂,多说无益。

    但清理军屯,山西、大同是个重点这应当是确凿无疑的。

    王守仁这些天来一直在研究这些书籍资料,越研究他其实越兴奋,若是能在这里施行较为彻底的屯田清理,可以说它是另一个河套也不过分。

    “来人。”

    咵咵两下,外面军卒入营,“在!”

    “大军入紫荆关后停驻,派人急递两封书信至大同、山西两镇,要他们速速回禀辖区内清屯缓慢之处!”

    名义上,他不是为了山西反叛之事而来,而是为了两镇清屯。

    实际上,王守仁也没有多把那些叛军放在眼中,平叛本身也还是为了清屯。

    所以一边静观其变,一边不忘主责,这是他的目的。

    至于说叛军真能闹出什么乱子……那也不太可能,皇帝的布置应该已经乱了他们阵脚了,即便不乱,他还有三万精兵在手。

    所以他更想等到两镇总兵开口,到时候就将大军开过去,武力清屯!

    第五百九十九章 宫内闲情

    所谓的太原镇或是山西镇,原本是叫三关镇,所驻守的也是一个关隘——偏关,并不是真的在太原。

    三关、大同、宣府,这是大明北边数千公里防线的中段,也称“中三边”。

    尤其是大同这个地方,它北部山地较为平缓,属于易攻难守的地方,但是又不得不守,大同不守,太原就危险,太原有失,那中原腹地就向游牧民族打开了。

    既然不好守,就只能屯重兵了,洪武年间这里有13万兵马,其后略有减少,到了弘治年间,边患加重,大同屯兵又超过10万人,下辖卫所17个。

    其中包括西边的平虏卫、威远卫,西北的玉林卫、大同右卫,东北的阳和卫、高山卫以及各类千户所。

    修筑的大小军事城堡也有四十余座。

    是个切切实实的军事区域。

    这种地方,军既是民,民既是军,总兵掌握着所有人的生生死死。而除了军屯,还有民屯、商屯,当然商屯因为盐的事已经没落,总之就是一个字:乱。

    现在朝廷一声令下,要把这里烂事儿全都翻出来说清楚,这片地是哪个卫所、那片地是哪个卫所,这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这些田地基本都被17个卫所大大小小的将官全部分食了。

    大同镇总兵石奉是靠着点卯、调换、禁令等一系列的手段才控制住了局面。

    但你不能一直有禁令吧?所以听闻朝廷派了京营压阵,他没有产生那种自己不被信任的感觉,尤其看到杨尚义在蓟州的狼狈,反而是更加庆幸。

    于是飞书要王守仁尽快入大同。

    石奉只认字,自己的字却写不好,边上的文书问他报哪里清屯有困难,他想了一下,说:“除了大同周边区域,都有困难。”

    “这……”

    “就这么写。你不这么写,他要是先去了西边儿怎么办?”

    真他娘的有道理。

    大同的副总兵朱凤也在,都到这个时候了,再怎么迟钝也有一种山雨欲来的感觉。

    “我还是去巡视吧。”

    镇城的各个门,已经城内的府库、王府都是朱凤亲自巡视的。

    就是担心出什么乱子。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