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嫡长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68节(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于海外,增加了大明和各地的联络,是有大功于社稷的。朕今日遣使出西洋,虽表面相同,但实际却有本质的区别,朕是要同各国建立商业联系,扩大海贸的规模,这是增强国力的。

    不仅如此,佛郎机人经过不断开拓,已经到了大明的周边,换句话说,就是咱们君臣躲在这不出去,可人家已经找上门来了!还能继续躲下去吗?”

    大臣们继续,“佛郎机国小国寡民,大明不与他交往,它又能如何?”

    “那是以前,现在需要同人开展贸易,还不与他交往吗?”

    这些老头子很难说服,到这里,他们才停了下来,说到底海贸需要交往,这是事实,若没有这个利益在这里摆着,估计要他们闭嘴是怎样都不可能的。

    朱厚照笃定道:“朕已经让了一步了,便是先派使节前往,待了解清楚以后再做打算。朕欲睁眼看天下,不愿缩在家里当个自满的皇帝,这份心意已决,也奉劝诸位爱卿,不要固步自封,固执的守着那份傲慢是有害于民的。”

    今天朱厚照与臣子的这番话,是要释放朝廷政策的转向,恰逢他下令景旸去举办那个大会,其实两者是相得益彰。

    还是那句最朴素的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皇帝开始一心了解海外,那么一定会冒出很多人来。

    但总体来说,派遣使节这个事在眼下应当是影响不大的,本身大明与海外已经有了很多接触,现在以经商为名,正式派遣官方使节,绝无失当之处。

    只是派谁,这个就有讲究了。

    第七百五十七章 为科学发展指路

    “派使出海,游览各国,这是朕思虑良久,也是关乎大明江山社稷的大事,这几年下来,杭州、苏州等地百业兴旺,百姓生活安居乐业,一现多年未见之繁荣,足见各种商品的出海对于民生的重要性。

    朕固然知道朝中大臣有言朕行事不正,以偏、奇之道一味求快,但朕是大明的当家人,朕若不决断,还指望得了谁?

    倒是这出访之人至关重要,令朕一时难以决断,思来想去,还得是身边之人最能明白朕意。”

    乾清宫里,景旸听着皇帝的话渐渐明白了言外之意。

    他虽然有些意外,不过事到临头,也没有办法。

    朱厚照说的也是心里的实话,这个人必得是皇帝身旁近人,就像永乐皇帝当年也是选了三宝太监。

    不过眼下这个光景,他并没有合适的宦官可用,张永固然忠心,可毕竟心思不够细腻,万一遇到什么情况,肚子里没什么墨水的他,真让人担心。

    这样便只能是从侍从当中挑选了。

    可谢丕在靳贵走后一力担着诸多事务,本身已非常繁忙,杨慎身兼重任走不开,新年刚得旨进入侍从室的范玉昌年纪还小,经验也不足。

    所以比来比去,就剩个景旸了。

    这个和他那个女儿也有些关系,不管怎么说在这个年代作为父亲能允许自己的闺女这样做,其实就已经很开明了。

    正常的就会像淑妃那样,又打又骂,根本是碰都不让碰,又怎么会有条件大量查阅资料,完了自己还撰写一本书出来?

    所以综合多个因素考量,景旸就是合适。

    当然了……

    朱厚照也明白的,“此去万里,不仅要辞别父母妻儿,还要担心海上的重重风浪,所要面对的艰难险阻必然极多。朕知道,你心中或许也不愿。”

    皇帝可以这样讲,

    景旸也可以这样想,

    但是他千万不能这样说。

    如果皇帝派任务,臣子不愿意就可以不干,那很多事都办不下去了。

    景旸自然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叩头谢恩,“陛下有命,臣安敢不从?莫说横跨大洋,便是刀山火海,臣也不会皱一下眉头!”

    不管是不是真心的,

    他这样讲,朱厚照当然是要夸赞起来,“好!有爱卿这话,朕始知我大明亦有博望侯!!”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有功,因而受汉武帝之封,列为博望侯。

    如今天子以此作为类比,一下子就在景旸心中种了一颗欲望的种子:汉代出使能封侯,明代出使难道不能封侯?

    欲望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一旦种下,几乎不会消失,尤其景旸本身也是争强好胜的人。

    “景旸,你说说,你出使都需要些什么,只要大明有,朕都给你找来。”

    “臣别无所求,只愿陛下赐十日休沐,以便与家人一诉离别之情。”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