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嫡长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75节(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臣之后,自然不屑与这些人为伍,所以不管他们说什么,他都会以‘一切按朝廷旨意’行事这样的态度来应对。

    然而,他自己心里清楚,山东发生的事一旦到江南,那肯定是处处震动。

    朝廷,真要这样激烈吗?

    这场拜访不欢而散,柳、郑、于三家族长都很烦躁。

    “当初就该果断些,挖几个坑给这鸟知府,也不用到关键的时候派不上用场。现在怎么办?”

    “不必急,这事不仅苏州,想必南京、常州和扬州收到消息后都快乱了,他不帮,咱们便让苏州乱起来。”郑家族长道:“先把言论散出去,让钦差未旨,就人人喊打。至于官府之中,我再去找人,这些人本身就受了我等之利,查出来我们,他们逃得掉?”

    另外一边,闵宜勤也不敢托大,他连夜拟文,并派人上交应天巡抚。如今各地逆反之声不断,各家眼看山东祸事,不愿朝廷清丈的钦差到江南。

    而且情势有逐渐恶化的趋势,闵宜勤知道这是朝廷的国策,但当今天子也是极聪明之人,既然是聪明人就要知难而退,所以他想请朝廷暂缓。

    身为知府他本可以直接向朝廷上疏,但这件事关系甚大,所以他觉得还是要通过一下应天巡抚。

    这个时候的应天巡抚,乃是皇帝特意提拔的荆少奎。

    第七百六十七章 江南的大地主

    “传闻天下清田令很快便会从山东到江南,可中丞觉得,江南最大的地主是谁?”

    问荆少奎这话的,乃是他的参政徐云,是他从江西一路带过来的人。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荆少奎只落下眉头,他是皇帝特意简拔至这个位置的人,现在朝廷的正是旨意还未下,但苏州、常州等府、县的奏本一个一个全来了,而不管变了什么模样,都是要朝廷延缓清田。

    这样一来,令未至而人先乱,说起来也是他处置不力。

    “你的意思,是魏国公?”

    “属下正是这番意思。魏国公世镇南京,百余年来,国公府所占之地怕是二十万亩也打不住,真要量清楚了,皇上是认还是不认?南京是魏国公,其他地方还有宗藩、勋贵。中丞要上这份疏向皇上解释,其中最关键不是地方豪族,乃是以魏国公为首的权贵之家。”

    荆少奎了然般的点点头,“可现如今,朝廷并无旨意到江南,这些地方之乱……”

    “属下以为这些倒不难,知府知县若是真有胆子反对,自己上奏本像朝廷言明就好,皇上心志如此之坚,他们此地无银三百两,找死也不是这么个找法,所以中丞不必理会,只以遵旨而行四字强令即可。关键在于皇上究竟会不会连魏国公府的田都要查清楚。”

    荆少奎皱眉,魏国公在本朝地位不低,皇上也曾屈尊驾临过。

    这些勋贵本是皇权的支柱,皇上此番若真要动……也是极为险要的。

    “倒是年初之时,靖虏侯忽然率领三万大军进驻江南。”他的参政一看就是熟稔于阴谋算计的,“当初说是朝廷和日本有战事,因而为了防备倭患。可当时属下就觉得奇怪。”

    “奇怪什么?”

    “其一,大明有水师,且倭患较之历年都有明显减轻,哪里需要朝廷精锐京营来防,即便真有此意,最多派个守备将军,领两卫兵马也足够了,何需功名赫赫的靖虏侯?

    其二,日本如今都败了,自家的银山都保不住,逃窜在外的倭患无人统领,散兵游勇般的能有什么威胁?可靖虏侯有离去的意思么?”

    “恩……”荆少奎点着下巴,“靖虏侯到了江南以后,以防范倭寇的名义,分府驻守,半年来刻意远离居民,与江南官场也不接触,好似直接没这个人一样。的确是有些奇怪。”

    现在的气氛已然很紧张,而最后的落子也没叫他们等太久。

    两日后。

    京中来人,而且是锦衣卫和东厂护了一路人马前来,传令者,靳贵。

    荆少奎当年去京师参加大朝会也是见过这个人的,刚一见面他心中已明白几分。

    这人,

    是皇帝用了十几年的亲信!

    “巡抚应天、守备南京荆少奎听旨!”

    “臣接旨!”

    应天巡抚原本是朝廷的文官,南京守备呢,则是长期由朝廷勋贵担任,最早是成国公,后来是魏国公。

    再后来,现任魏国公徐俌年老体衰,不能任事,而他的孙辈徐鹏举,在去年见君时表现不好,不得天子喜好,因而这南京守备就从魏国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