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节(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想到这里,朱由榔转头向郭恪询问

    “郭卿,之前潮惠之时,我军不是缴获了不少军械吗?如今怎么新卒都无军械可用啊?”

    郭恪也是无奈回答

    “陛下,潮惠之战,我军虽缴获不少,然而大军作战,兵械损失也是极大的。再加上本来我军装备就紧张,如今又扩军两万,便更加不足用了。”

    “工部呢?难道这么久了,工部没有生产军械吗?”

    朱由榔不爽的抱怨,但他话刚出口就后悔了,旁边的郭恪也是默然不语

    哪有什么工部啊?现在光烈小朝廷连一个工部尚书都还没有呢!更别说去组织生产武器装备了!

    郭恪想了想,犹豫着低声开口

    “臣倒是听说,佛山铁冶在甲申之后就陷入混乱,但许多匠户、炉户都还在,若是……”

    朱由榔闻言眼前一亮,他还差点忘了这茬,明朝最大的冶铁基地之一佛山铁冶不就在广东吗?自己居然还为军械发愁!

    明朝初年﹐佛山铁冶就已经逐渐繁荣。至成化﹑弘治之际﹐佛山居民大都以铁冶为业。佛山镇地处西江和北江汇流处。环堡皆水﹐水上运输便利。广东各地采炼之生铁﹐多顺江而下﹐贩运至该镇炒铸成熟铁锭和其他铁制品。

    到了明朝后期,佛山出产的大量铁器不仅提供给朝廷作为军用、官用,而且还远销海外,向北出口草原,向南向东销往东南亚、朝鲜、日本。

    有这么一座金山在,朱由榔居然还为武器担心?

    第22章 佛山铁冶

    朱由榔巡视完烈字营之后,又在护卫之下,于肇庆周围的几个营区都转了转,一方面发现军制改革和扩军事宜进展都还算顺利,并没有出现太大问题;但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军械缺乏或破旧的问题十分广泛,绝非个例。

    下午回到城中的路上,朱由榔也在思索着关于如何整顿佛山铁冶的事项。

    广州开海之后,朝廷财政也算宽裕,而且佛山靠海,且又离广州港不远,运输、资金、原材料都不是问题。但最重要的是自己对这个时代的冶铁行业一无所知,也不可能亲自去看着。必须要找到一个对这方面有所了解的官员来办这事啊。

    细细考虑了一晚上,连皇后王氏那都没去了,第二天一早,朱由榔便召内阁辅臣觐见。

    见到三位朝廷决策大臣后,他也不绕弯子,就将自己在校场所见所闻,以及对整顿佛山铁冶的打算和盘托出。

    “三位卿家以为,若欲经营此事,可有合适人选?”

    朱由榔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瞿式耜坐在椅子上,稍稍思忖,这毕竟不是正式朝会,只是皇帝与内阁辅臣的小会,所以君臣都是坐而论道,并无太多规矩。

    接着斟酌道

    “陛下建元光烈之后,虽然朝中部阁司局均有恢复重建,大体有了构建。但……工部却只有两个主事而已,以及办事末官吏员二十余,尚书、侍郎均出缺无补,只在兵部、户部衙门间合署办公。大体也就管些车马、衙门修缮的小事。”

    朱由榔之前对工部人事了解不多,只知道尚书、侍郎均有出缺,此时再听首辅瞿式耜的一番叙述,也知道如今小朝廷的工部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

    他又对一旁的陈子壮问道

    “陈卿主持遴选士子新进的事,胸中可有合适人选?”

    朱由榔所问的倒不是那些原来只是举人、秀才等功名,未出仕的士子。而是陈子壮所考察体用的另一波新进官员,也就是过去混乱年间因为各种原因免官、离职归乡,在陈子壮征召下能够重新出仕光烈朝廷的官员们。

    这些重新征募而来的旧时官员不比那些个新进士子,他们往往都有着不少工作经验,只要能给岗位,能很快上手工作,不至于以为“实习期”耽误事情。

    陈子壮在听完皇上的思考和问题之后,却是有了些想法

    “陛下,自主持征募以来,臣所能联系出仕的崇祯、弘光、隆武三朝旧臣有三十余人,但其中供职工部的,还真没有一人。”

    正待朱由榔失望,陈子壮却接着道

    “不过,若只是能够主持实务,长于工缮事的,臣倒是有一人选。”

    “原崇祯七年进士出身,后屡任行人检讨主事,郎中,太仆卿,名曰胡璇,崇祯十五年时因朝中党争事受迁,遂辞官归乡,但对国朝一直关心。十日前应召归朝,还未有安排职务。”

    “此人在太仆寺任职数年,政绩还算斐然,除了性情刚烈难折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