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节(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经验,但也远远称不上精锐,只能说比潮惠战役前的明军要强而已。而忠贞营旧部则不同,他们大多是当初随李自成攻入北京,被满清在一片石击溃后,一路从山西、山西、河南、湖广,转战残余的老兵。

    虽然说是一路败退,屡战屡败。可换个角度看,也是屡败屡战,从几十万大军残余到如今三四万人马,大浪淘沙,剩下都是与满清血海深仇,不愿投降的精锐老卒。虽然和满蒙八旗尚不能比,但和孔有德等汉军八旗相比,绝对是不落下风的。

    正是清楚这个缘故,李定国才让李过作为前锋偏师,图谋长沙。并且建议朱由榔让高一功带着前军主力跟随防守桂北,而不是左军的西军旧部。防守战这东西,贵在兵精。

    望着无边无际的大军,李定国勒马而立,轻轻叹了口气。

    无论西军也好,闯军也罢,自满清南下后,一路败退,一路转进。

    虽然比起那些直接望风而降的官军,这些当初为了一口活命粮揭竿而起的草莽豪杰没有选择投降,可是那种沉甸甸的绝望感却一直悬在所有人的心头。他们迫切的需要一场胜利,战争,总是需要信心的。

    就像后世开国时某位大将说的那样,“胜仗最能解决思想问题。”无论是昔日农民军改编的左军、前军,还是肇庆朝廷的满朝君臣,都急需这样一场胜仗,才能建立起真正北伐胡虏、复国还乡的信心。

    而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那风暴的中心,大江大河奔腾之下的中流砥柱,一定要撑住!一定不能折断!

    陛下,切不可让天下人失望啊……

    第53章 逃路

    朱由榔骑着战马,感觉自己的大腿都要失去知觉了。

    大军已经赶了一天一夜的路,从千秋峡突出后,清军也没有愣着,在短暂的混乱之后,立刻尾随追击而来。

    在冷兵器时代,撤退是一件比进攻和防守更加难以指挥的战术。

    由于封建时代军队组织散漫,信息和命令很难传达下去,往往前面才刚刚下令有序撤退,后面就演变为全面溃败了。

    虽然高一功、赵印选都是合格乃至优秀的军队指挥官,但也无法改变这一普遍现象。

    就在当天晚上明军全面反攻之后,各军立即开始南撤,一开始由于安排了殿后部队,还算井然有序,可是当清军多路反应过来向南追击后,这种撤退立马变成了溃逃。

    事到如今,朱由榔周围还能聚拢的人马已经只有四五千,除此外还有一千多由高一功带着在后面殿后,估计一两天后能够赶上来。

    而剩下的近万人则大多已经全面溃散,分作小股,像无头苍蝇般四处流窜。

    好在南撤之前,赵印选也做过安排,吩咐各军中下层军官,若是没跟上大部队的溃兵,可以暂时向东行进,与活动在东面尧山方向的胡一青汇合。

    当然了,兵荒马乱的,这近万人马能有个三分之一成功汇合就已经烧高香了。于是除此之外,赵印选还安排了一支骑兵在队伍后面接纳收拢溃兵,但明军骑兵本来就少,两万多大军撑死也就能凑出千余骑,能拿出来干这事的也就两三百骑而已,效果估计也很有限。

    正是四月末的晚春时节夜幕中,按照后世的经验,此时的两广地区不说炎热,好歹也是温暖的时候,可在这正当小冰河期内的明末,朱由榔却由衷感到一股寒意。

    一堆篝火在简陋的营帐中间支立起来,火光悠悠,将一众君臣的面庞映照闪烁。

    “陛下勿忧,此地离灵川不过数十里,清虏追不过来的。”

    赵印选见朱由榔神色淡淡,安慰道

    其实朱由榔倒是不为这个担忧,穿越过来也有小半年了,其中一半时间在打仗,就算是个对古代战争一无所知的现代人,经过这么些天,也算是有了许多基本的战争常识。

    比如说在古代,军队一般是不会在夜晚战斗或是行军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古代士卒生活条件很差,缺乏肉类摄入,往往由于缺乏维生素a而患有夜盲症,一到夜晚,基本也就丧失了大半战斗力。

    另一方面,此时的军队组织极其简陋粗放,士兵几乎全是文盲兵痞,组织度极低,在白天,有将佐军官带着亲兵不断弹压约束还好,一到了晚上,信息传达困难,如果不就地宿营,而是置于野地行军的话,基本上就是群无头苍蝇。

    所以当年唐朝名将李愬雪夜下蔡州,才会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战例,因为一般只要到了晚上,古代军队不会轻易行军作战。当然,也是有特例的。比如说明代辽东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