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成了东林党人手里为数不多的“枪杆子”。
“还望阁老能够引线搭桥,为在引荐一番,日后若起事之事,阁老乃南昌名望,不妨号召赣北诸多府县士绅,以作响应。”
姜曰广眼前一亮,这是个好办法,若是自己能够说服金声桓、王得仁反正,再号召江西士绅起事,滔天之功且不谈,更重要的是,日后金、王二人若是能在大明军中得用,自己这位“引路人”便可将他们作为自己在军中的外援,就像当初侯恂和左良玉一般。
之前弘光党争,东林党被马士英联合江北四镇军阀暴力驱逐赶下台后,这些个耍了几十年嘴皮子的文官才第一次认识到,在乱世,任你说的天花乱坠,到头来还是要看刀把子硬不硬。故而,不少东林党人就开始学习之前侯恂的成功经验,想自己掌握军队或者和军中将领建立利益关系,引为外援。
之前的何腾蛟、丁魁楚等人干的破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动了这个心思。
第31章 策反
南昌城西郊的一处别院内
“姜学士光临寒舍,在下有失远迎,快快请进!”
身材高大、面容粗犷的金声桓连忙将姜曰广迎入别院内,一旁的王得仁也作陪。
对于金声桓而言,倒不是说姜曰广有多大面子,他和金声桓的交情也就一般而已,关键在于金声桓这些日子受巡抚章于天等人排挤,作为一个粗人,他还是很希望能够找一个政治经验丰富的老手咨询一番。
在他看来,曾经当过内阁辅臣的姜曰广毫无疑问就是这种极善权力斗争的文官,也许能够给自己出出主意。
姜曰广呵呵一笑,也不多言,只是与二人一同进院。
几盏热茶奉上,无论家具还是瓷器都是一流,至少也值个几百两银子,金声桓当初在赣州等地凭借抢掠手段积累了不少财富,这也是章于天等人打击他的原因,正是觊觎其人手中财富。
寒暄一番后,金声桓才切入正题
“姜学士此来不只是与我这个粗人叙旧吧?”
姜曰广微微敛去笑容,淡然道
“听说提督近日处境不佳啊,龙困于浅海、虎落于平岗啊。”
金声桓颇是不忿的放下茶盏,闷声道
“章于天那鸟厮,还有董学成那损人实在可恨,明明就是瞧上了我老金的家业,贪得无厌,屡次索贿,一开始我还给,可这厮毫不知足,胃口越来越大,我便婉拒了,他竟趁机排挤与我,实在该杀!”
一旁坐着的王得仁也附和道
“那些个北京遣来的官员从来就没有信任过我们,处处提防,还好几次克扣该发的粮饷,明是将我们当做外人。”
事实上,清廷入关后采取的“以汉制汉”政策非常巧妙,简单来说,清廷在投降归附自己的汉人兵将中制造出了一个“鄙视链”。
其中地位最高的是那些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归附后金的辽地汉人,诸如李国翰一类,他们除了和满清宗室没法比外,其余和一般八旗氏族地位相当,算是鄙视链的顶端。
其下便是后来投降的明朝边军,如祖大寿、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等人,这些人往往都带着不少军队和技术来降,满清虽然也加以重用,甚至让其负责一方,但同时也有不少防备和掣肘。
再其次便是入关后投降的北方明军,对于这些人清廷大多都将其分散到各个八旗将领麾下辖制,如果没有八旗统帅管辖,就会尽量防备,比如姜镶。再有便是南下后投降的原弘光朝、隆武朝麾下部队,比如金声桓,对于这些人便是防备和打压大于信任了。
这两个部分是绿营的主要组成。
而在鄙视链最下面的,便是原顺、西的农民军,对于这部分人,满清很少接受大规模投降,即使投降也会想方设法的架空乃至杀害,典型便是历史上降清的孙可望,即使主动投降,但清廷依旧完全不信任。
究其本质,清军之所以能够快速入关并掌控局势,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他们洞悉了此时关内的统治阶级,明末的士绅地主们的想法。对于这些士绅地主而言,清军虽然也横征暴敛,还要剃发易服,但农民军可是要“拷饷”、“均田免赋”、“吃大户”的,所谓“宁予鞑虏、不予流贼”,他们宁愿让满清在头上作威作福,给异族歌功颂德,也绝不愿意让李自成坐天下。
而眼光毒辣的多尔衮也非常懂得伪装,在入关之初严肃军纪,还大肆许诺关内士绅、官吏,表示“一切如旧”,甚至打出给崇祯皇帝吊丧的旗号,整个北方几乎望风而降。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