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3节(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或许纪律上非常糟糕,但武艺和搏杀技艺却是极为高超。

    他们手持三尺余的砍刀,身上是轻便坚固的双层皮甲,还有些装备有短身管手铳,面向刺猬般的刺刀方阵,恶狠狠扑了上去。

    “弟兄们杀出去!”

    刀刃和甲胄、肢体碰撞的刺耳声音与不时响起的铳声连成一片。

    “突!”

    数十支长矛一齐攒刺,长柄兵器在结成阵势之后,面对手持短兵的近战士卒有着巨大优势,当即让对面留下六七具尸体,冲锋的势头被一下子打了下去。

    郑彩带着人冲了一回,发现对面训练有素,技艺纯熟,找不到突破口。

    “如此大的动静,外面那几百弟兄呢?怎么没反应?”

    黄斌卿有些疑惑,虽说他们将大部分亲卫留在了院外,但两边相距不过一百多米,快步之下,一分钟就可支援过来,这边动静如此之大,怎么还毫无反应,二人不知道的是,院外的亲卫恐怕比他们惨多了……

    “快!带人先往外冲出去,回营搬救兵!”

    一名带头的将佐在前头大呼,周边却是已然狼藉一片,断肢残臂到处都是,近百具尸体零落四处,血腥遍地。

    空气中那股硝烟味依旧刺鼻。

    就在一刻钟前,至少数十斤火药在一众士卒休息的空地下突然爆炸。

    “轰!”

    的一声,整个队伍都陷入了空前混乱,接着上百锦衣卫将士便从别院大门内冲了出来,这些人没有马上和他们交战,而是掏出了身上的一种小竹筒,点燃引线后向被炸蒙了的亲卫们扔去。

    这些正是武备局的科研成果之一,早在明初时,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后世手榴弹的“掌心雷”,但这种掌心雷太过笨重,难以投掷太远,而且不易持握。

    在朱由榔高额的“发明激励”下,一名武备局的工师提出用竹筒作为容器,在里面掺入一些石子,而后填装火药,装配引线。

    相较于传统铁壳的初始手雷—震天雷,这种新式手雷更加轻便,而且杀伤力虽有不如,却也下降不大,一名士卒就可以携带两三枚。

    当然,在这个黑火药的时代,这种武器杀伤力再大,也就是那么回事,威慑作用大于直接杀伤。

    故而,这玩意更多的作用是制造硝烟,将战场环境笼罩在内。

    真正让亲卫士卒们吃瘪的,是这些个锦衣卫身后抬出来的那三门小炮。

    全新的设计让虎蹲炮更易于携带,两三个人就能抬起,而且随时可以转移。

    这个距离都用不着实心弹,将碎石子、铁屑一类塞进去,直接作为“霰弹”激发,覆盖面极广,一炮之下,周围数人都是满脸溅血。

    这些个资深海寇不是没有见过霰弹发射,海战中,两舰接舷,也经常使用类似的射击方法。

    但他没想到的是,对方的大炮居然如此轻便,若非挨了打,很多人都还没发现对方阵列里有炮。

    随后就是一模一样的套路了,火铳集火射击,退后装刺刀,结为方阵,反冲锋。

    “稳住!举矛,刺!”

    军官统一的号令之下,上百锦衣将士的方阵稳如泰山,在对方一阵阵冲击中不断向前挤压。

    雷汜手擎带刺火铳顶在最前面,手上不断重复标准的刺杀动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这套刺杀法是兵部主持,结合军中好手的枪矛技艺总结而出,经过军中诸多将领不断提意见修改,已经非常成熟,为了方便训练,基本只有几个动作,刺、收,再刺、再收,若是上百人一起使出,可谓密不透风。

    观察到对面打算冲出去通风报信后,又分出一部,前后拦截,将敌人大部夹在中间,犹如将肉放在砧板之上,快刀不断落下,顿成碎末。

    被围的士卒愈加绝望,不断丢下尸体,不到半个时辰,损失已然近半,他们快要顶不住了。

    就在此时,外面远处岑港那边,一阵阵喊杀声,由远及近,慢慢传来,终于,开始有士卒放下武器投降……

    郑彩奋力搏杀之际,听闻外面的喊杀声,一开始还以为援兵已至,可又等了会儿才明悟发生了什么,顿时脸色煞白。

    沉默良久,最终丢下武器,束手就擒。

    别院内厅中,张名振、张煌言、王翊等人贯甲执刀,护卫着吴王朱以海从中出来。

    已然被擒的郑彩见状情绪激烈

    “我有何罪?我乃国家功臣,勋贵显赫,岂能受今日之辱!”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