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往,为国家抚集其众。成则宗庙之灵,否则胤锡授命之日也”
可他没想到的是,这位曾经的生死之敌却郑重的迎接了他,军容肃然面对堵胤锡言辞慷慨、声泪俱下,这位被罕见评价为“敦厚庄重、折节下士”的起义军领袖当场表示,从此“誓死相从”。
历史上,他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李过跟随堵胤锡投明后,哪怕后面备受何腾蛟、瞿式耜还有李成栋等人排挤,也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诺言。
最后,在外有清军相逼,内有君臣相疑的广西偏僻县城外含恨病逝,曾经将他招抚入明军的堵胤锡听闻消息,含愧落泪,短短两个月后,相继病逝。
留下遗言“昨西上横邑,感痨大重,一病不起,遂快群腹。但恨该万死不死之身,不能为皇上毕命疆场,而死于枕席,是为恨也。虽死之后,愿为厉鬼以杀贼。”
“赤心以为此战如何?”堵胤锡问道
赤心是李过投明后取的字号,他踌躇满志的道
“能走到今天,成与不成,你我亦无愧于心!”
说到这里,他好奇地问道
“学士以为这位天子是何等样人?”
堵胤锡轻声失笑
“私下议论天子,可是大罪!不过嘛,陛下向来不因言获罪,倒也是无妨。”
而后稍稍沉默思虑了会儿,才开口道
“当今圣上论勤奋,不如崇祯,论聪慧,不如万历,论老成,甚至不如隆武。”
李过有些皱眉
“如此说来,天子并非明君?可……”
堵胤锡却摇头打断了他,眼光看着远处的队伍,悠悠道
“崇祯勤奋却刚愎自用,今上不勤,却懂得信任臣工;万历聪慧,却视国事为儿戏,今上不慧,却将百姓看做亲人;隆武老成,却受制于权臣,今上稚嫩,却懂得培养心腹。”
说到此处,喟然长叹
“自古明君,在乎德,而非能啊!”
“此行东征凶险,赤心保重!”
“此次留守危难,学士保重!”
第43章 鸣甲东征
长沙城外,浏阳河南岸,再往南十几里是昭山,相传东周时期,周昭王姬瑕亲率六师南征荆楚,结果出师未捷,死于山下深潭。
而今,大明第十八帝,光烈皇帝朱由榔手擎天子剑,站立在六匹白马拉拽的战车上校阅三军。
光复中军八师和光复前军三师一同汇集,密密麻麻十余万人,旌旗招展、衣甲鲜明。
就在刚刚,朱由榔的东征诏书正式下达
以中军八师加前军三师为北路军,光复中军都督李过为北路招讨使,剑指江西。左军四个师和海军为南路军,光复左军都督李定国为南路招讨使,北逼闽浙。
朱由榔随北路军一同行动,这个人事安排还是经历过不少深思熟虑的。
经过一年多的磨合,朱由榔对于自己麾下将帅的性格和能力都算有了初步认识。
李定国是那种“孙吴卫霍、韩白李岳”般的名将,用兵最为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对于战事主见极强,故而比较合适让他独领一军在外,如果自己跑到李定国那边,反而会让他有所顾忌,无法发挥。
李过则不同,他原本是李自成的侄子,不过两人年龄差不多,故而感情要好,甚至还救过李自成的命,起事后,李过也一直是李自成团队中的核心人物,外号“一只虎“。
这位年过四旬的老成统帅,性格沉稳、刚毅,是那种敦厚、正直,善于团结部属并且忠心耿耿的统帅,在作战方面四平八稳,谨慎小心,非常适合作为主力部队的统帅,将十余万堂堂正正之师交给这样一个将领,朱由榔十分放心。
光复军将士们以营为单位列成一个个三千人大方阵,每个大方阵又以哨为单位列为小方阵。
阵列前两排士卒,全部顶盔掼甲,手持刀矛,在阳光反射下寒光凛凛。
武备局除了武器和火器生产外,同样也制造了大批甲胄,再加上之前桂北一战缴获的大量满清精良铠甲,经过改装修复后便可以使用,眼下明军的披甲率已经达到四分之一,在这个年代,已经不是小数字了。
对于甲胄的使用,随着军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也不像以前那般乱糟糟的。
占人数三分之一的火铳手不用着甲,甲胄基本上主要由站在最前排的长矛手、刀牌手配备。
按照光复军《陆军操典》规定,作战时以哨为单位列成百人小阵,无数小阵可以拼成大阵,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