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7节(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大可能,不,他万分肯定,多铎的江南大军已经进入了江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李过预料得不差,仅仅就在两天后,锦衣卫探马司方面就传来了多铎率九万大军抵达鄱阳的消息。

    几乎与此同时,张存仁三万水师,也铺天盖地地从安庆府顺长江抵达彭泽,进入江西。

    战争的阴云,迅速笼罩了整个长江到鄱阳湖流域。

    又过两日,谭泰决心放弃九江,开始准备突围。

    张存仁水师开始与明军水师在湖口、南湖嘴等地交战。

    说起来,双方都不是什么职业水军,而是临时拉起来的水师,可谓菜鸡互啄,但规模却是不小,明军方面水师近四万人,清军方面三万多,当然不可能同时交战,而是以几十艘,上千人的规模不断摩擦。

    这个年代的内河水战其实和海战压根就是两码事,相较于更重视火力输出和舰船性能,以及航海技术的海战,内河水师交战,就没这么多技术含量了,一方面没有什么大风浪,另一方面离岸也近,往往都是直接倾泻完远程武器后就接舷而战,论起来其实和陆地野战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所以看古代战史时,会发现,那些内河流域的水战动不动就可以出动几万十几万人,而真正的海战,一支舰队有上万人都算庞大了。

    因为水师和海军的技术含量根本就是两个量级,训练一只内河水师,几个月就行,甚至其中大部分军队其实就是陆军,只要不晕船就行了,实在不行,就地上岸便是。

    而海军却要在茫茫大洋里寻找航向,与敌接战,而且一出航就是好几个月,无法像内河水师那样随时随地从岸上获得补给, 对于技术和经验要求极高,也无法带太多人。

    光复中军第六师副将塔天宝指挥着手下数十艘平底战船和清军周旋,塔天宝是顺军旧部,原是陕西人,指挥水战这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次,好在一方面有上边专门派下来,熟悉水战的军官、水手辅佐,另一方面清军那边恐怕也不比自己好到哪里去……

    第58章 南湖嘴(下)

    内河战船,主要以平底为主,而且不同于基本上只以风帆作为动力的海船,内河战船基本上都是帆桨同用,而且在交战时,往往以船橹为主要驱动力。

    明军的战船比较特别一点,宋应星主持设计了一种内河车船,所谓车船早在唐宋时便已有之,就是用脚蹬动船轮,作为驱动,比一般桨船要快,只不过设计制作起来比较复杂。

    虽然有宋应星出谋划策,又请来郑氏工匠参与,但一共也只造出了一百多艘车船,塔天宝手中不过六七艘,用于追击敌人。

    “各船准备放炮!等清虏船只靠近,就迅速把子铳都打出去!”

    塔天宝吩咐旗语传令兵。

    他手下大大小小三十多艘的船队,装备有十三门火炮,当然,这些火炮并非新式元年火炮,毕竟那玩意全军上下不过三百多门,用在何处都是有数的,哪里能分到副将级别手中?

    这十三门火炮都是佛郎机,明朝从嘉靖倭寇之患后,铸造了大量佛郎机,这玩意大的可以有几千斤,小的不过百余斤,铸造起来也不复杂,操作更是简单,举国上下起码也得有几万门,尤其是沿海地区,府县城楼上都有这么几尊古董。

    武备局开始铸造新式元年火炮后,佛郎机的制造就逐渐停了下来,但广东一省,起码也得有大大小小几百门佛郎机,武备局也不浪费,稍稍加以修理后,就用于内河水师当中。

    当然,清军方面也不缺这玩意。

    两军七八十艘战船接近到两百步左右,才纷纷开始放炮,这些从嘉靖到崇祯年间铸造的各种质量参差不齐、大小不一的佛郎机射程相当有限,别说和元年式火炮相比,即使与红衣大炮相比也差了一倍以上。

    也不用瞄准,士卒们只是不断的点火,然后取下打空的子铳,换上新的子铳继续发射,佛郎机就这点好处,射速够快。

    “砰砰砰……”

    刺鼻硝烟如同白雾般将湖面笼罩在内,在阳光斜照下,看不清彼此船只动向,船只边放炮,边互相靠近,船上的碗口铳等其余大口径火器也开始喷吐火舌。

    如冰雹般的弹雨相互飞驰,穿透船只上的木板,不时带起一朵朵残酷的血雾,残肢断臂在甲板上流落,惨叫声在喧嚣波涛和火器之中难以传开,只是隐隐回响。

    “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里原本是历代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