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9节(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菜,早就淡得出鸟了!这番一定要拿住多铎那厮的粮草中枢,来个评书里那怎么说来着,火烧乌巢!对,火烧乌巢!不过咱可舍不得烧啊,哈哈。”

    胡一青拍着胸脯对李定国保证到

    李定国心中却是有些忧虑,就在前两天,他通过锦衣卫的关系得到了军山湖方面最新状况。

    知道朱由榔眼下面临的状况十分严峻,但以他那军事天才的眼光和头脑,却是没有打算就地去驰援润陂和军山湖方向,而是转头向北,往饶州府万年县而去。

    因为他知道,以多铎的谋略,怎么可能会放任自己这四万大军就这般西进支援,路上恐怕早已有重兵等候。相反,原本清军驻守多日,作为前线大本营的饶州地区此时却是空虚得很。

    一路上,为了隐藏行踪,李定国将四万大军分为十多股,其中一部分也继续往西边安仁而去,做出驰援军山湖的架势,多铎早已在安仁留下两万多人马挡着。

    而真正的主力则是,迅速急行军北上万年!

    为什么要去万年,因为万年再往北,就是余干县,而如果从地图上就能看出来,这里是鄱阳和军山湖的陆上连接处,此时满清多铎大军的绝大部分粮草都堆积在此处,这里就相当于官渡之战时,袁绍军的乌巢……

    此时的余干,由于周围早已没了明军威胁,只有不到四千守军

    “快快开城!耿王正在后面!受豫亲王临时调令,奉命南下支援!”

    余干城外,一队清军绿营打扮的骑兵行到城门前,厉声喝道

    上面守将有些疑惑

    “这几日并无军令言道有兵马要来!你们有书信公文吗?”

    城下距离城楼六十步外的那队骑兵中,一员小麦色面庞,身姿矫健,二十多岁小校打扮的骑兵上前,目光紧紧锁住那守将,口中却是

    “有,还需上官派人勘验!”

    那守将便准备用箩筐放人下去查验,可却没发现那小校一只手藏在鞍下,却是紧握一柄强弓!

    几乎就是守将探头的一瞬间,强弓忽得掏出,腰间箭囊一羽迅速搭上,还未等对方反应过来

    形如皎月,锋矢烁烁

    “嗖!”

    的一声,隔着六十多步远,还是城上城下,依旧霹雳闪电,直奔面门而去!

    “啊!”

    守将惨叫不及,却见那箭雨直接从眼眶射入,贯脑而出,当场就咽了气。

    小校扬弓勒马,一声呼喝

    “攻城!”

    四万大军顿时动地而来

    其人正是光复左军都督,大明齐郡公,太子少保,李定国。

    第78章 士为知己者死(上)

    李定国知道,攻城这种事情,最重要的便是给对方心理压力,必须趁对方指挥中枢短暂瘫痪之时,迅速掩杀,扩大心理压力,如果反而停下来,慢吞吞打造器械攻城,对方喘过这口气,就没这么简单了。

    历史上,李世民破薛仁杲时,攻重兵防守的泾州城,就是巧妙运用心理压力,野战时坚守不出,不与对方交战,等对方士气空耗,然后在果断出击,把对方败军一路追杀入城,而后大军迅速包围攻克。

    军中部将问他为何野战时坚守不出,而追击攻城时却又不管不顾呢?李世民的答案很简单,战争,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最重要的就是军心士气,野战时对方士气高,自然不可直接争锋,追击时,对方风声鹤唳、疑虑重重就要一鼓作气,避免敌人反应过来腾出手布防。

    李定国文化水平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懂这些道理,事实上,其人学习速度很快,从历史记载上看,李定国的性格是明末众多军阀中,少有的谦逊好学,恭敬礼士,成为大西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后,他便开始有意的向军中文士学习。

    而后来和福建巡抚张家玉共事,两人虽然也有过冲突,但总的而言,张家玉对于这个在一众粗鄙跋扈的武将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将帅还是颇有好感。

    明军大部合围都还没有完成,就已经派出五千精锐开始攻城,余干本来就是个县城,城墙夯土还不到两丈高,明军士卒也没啥攻城器械,只有十几具简易竹梯,但奈何实在太快了,刚刚死了主将的清军都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然冲到城前。

    与此同时,由马拉着的一个营野战炮停了下来,开始校对位置。

    李定国真是爱死这种新式火炮和炮车,三匹马拉着,便能跟上步兵急行军速度,而且炮车很方便,两大轮子停下,马绳解开,立刻就能就地装填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