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陂之下,背靠军山湖,三面接敌。
    八万人声马嘶,响彻原野,震撼天际,而明军这边,却是出奇安静,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歇斯底里。
    因为他们已经没有退路,反正都是死,又有什么区别呢?多铎其人作战风格,大多数将佐都有所耳闻,士卒们听上司讲过,也知恐怕难逃一死。
    反正,能和堂堂大明天子死在一块,在这个年月里,明廷近三百年统治的惯性下,普通人心中,天子二字还是相当沉重的,如此天上人物,能和他们这般粗野莽夫同生共死,倒也不枉此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最先冲上来的是清军绿营大阵
    六十步
    明军方阵里火铳开始逞威,好在明军虽然粮草断绝,但火药却是储备了不少,打这一仗绝对是够了,反正此战之后,要么成,要么死,到也用不着省。
    三段击队列轮番放铳,硝烟弥漫阵前,弹雨飞驰,清军最前排士卒不断扑地,很快清军的弓手和火铳也开始还击,两军远程火力不断输出。
    经过一年几乎“一日一操”训练的明军火铳手动作利落,上前放铳、退后装弹,再加上定装弹药的速度加成,这个年头,火绳枪基本就是靠密集杀伤,瞄准毫无意义,端平就是,明军火铳竟是如同鞭炮般连绵不绝。
    清军虽然火铳也有不少,甚至三段击战术他们也不陌生,但奈何无论是训练度还是装备都比不过明军,要知道,明军这边固然都是才训练一年左右的新兵,但清军绿营更恼火,近半人马都是今年前半年才被多尔衮的扩军令,从各地强征而来的青壮。
    更何况,相较于此时依旧以将主兵头为主的清军绿营,光复军更为明晰的隶属体制也让号令阵型更加统一。
    而且,明军的火力输出还不止如此,润陂高处,早已校对好炮位的明军两个炮营开始吞吐火舌。
    余龙部水师覆灭后,好在当初为了在军山湖边利用炮火打击清军,水师三分之二火炮都在蒋挺这边,朱由榔将其卸下,加上自己手中一个炮营,却是又有了五个哨,约九十门新式野炮。
    润陂本身就是个不错的炮兵阵地,此处是周围方圆十几里内的制高点,对着清军大阵便是一波猛烈输出。
    重新设计的火炮无论是射程还是速度都要比清军红衣大炮强,更别说有接受过基础教育,系统学习了宋应星撰写的操作手册后,教导师出身的炮兵军官带领,准确度也突飞猛进,此时明军炮兵部队综合能力,至少已经达到了同时期欧洲水准(此时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刚刚结束,军事技术突飞猛进,西班牙等国已经开始设立专门的炮兵学校,用简单的数学和工程学培训炮兵军官)。
    隔着三四里地,按着清军步兵大阵锤,而清军随军的红衣大炮,却是连够都够不到。
    短短的六十步,宛如荆棘般让清军寸寸失血,每一步都有上百士卒倒下,等相距二十步左右时,却已然伤亡两千余众。
    明军这边伤亡没这么严重,一方面得益于阵型紧密,前有大盾阵锋,火铳只在缝隙放铳,同时,上千抬着担架的随军民夫也等候多时,一旦有人中箭,立即抬下去消毒包扎。
    若是轻伤员,自行包扎后就能继续投入战斗。
    随着明军阵列中,一波黑黝黝的掌雷投掷过来,清军前列顿时四处闪躲,经过多日交战,他们早就知道这是啥玩意了,当然不会犯傻等着被炸,但阵型也不可避免的散乱起来。
    明军士卒阵锋当前,火铳兵上刺刀,跨步向前,短兵相接!
    第82章 冲冠(中)
    李来亨的教导师原本是被安排在天子左近,负责护卫的,但在一众上下将士齐声请战之下,最后还是顶到了最前方。
    到了如今生死存亡之时,什么官宦子弟、世代簪缨,都得拼刺刀了。
    掌雷轰隆炸响,清军前列为了躲避,散作一团
    “冲!”
    各哨队官口中竹哨连连,各营阵锋首先发难,牌盾配合下,长矛森然挺进,后方火铳刺刀接连而上。
    肩靠肩、甲碰甲的密集队形犹如一道密不透风的铁墙,不断挤压被掌雷袭击后散乱的清兵队列。
    “刺!”
    马万春身披甲胄,手挺长矛,快步带头上前,他是掷弹哨队正,掷弹哨为教导师中最精锐所在,凡列阵必当于前。
    其人虽才十七,却是少年勇力、家学渊源,竟是连番刺死两名绿营兵,身后同袍掩杀而上,很快击溃数十清兵。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