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1节(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原名郑芝凤(又作郑芝彪),崇祯十三年中武进士,清兵入关后,弘光帝任命他为镇江总兵,驻防江南,也正因为在官府中的长年履历,他对明廷的感情要比其他郑氏成员要深。

    清军渡过长江,弘光朝崩溃后,郑鸿逵退往福建,力主拥立唐王朱聿键,是隆武朝砥定最重要的几个人物之一。

    隆武殉难后,郑鸿逵并没有和郑芝龙一起降清,而是选择和郑成功继续抗清。

    郑芝龙被清廷囚禁后,郑氏集团迅速分崩离析,郑鸿逵这一系的归附对于刚刚继承这个已然分裂的“家族企业”的“少董”郑成功而言非常重要,也一直将他作为郑成功下的第二人看待。

    不得不说,朱由榔用尚可喜把郑芝龙交换回来真是一个划算买卖,按照原本的历史进程,纵使郑成功雄才大略,但等他真正成长起来,通过“抗清”义旗作为政治根基,重新招揽恢复郑氏集团,也已经是十几年后才完成的事情。

    而现在,有了郑芝龙的存在,重新整顿郑氏集团的过程进行得相当顺利,尤其是桂北大捷后,南方的光烈朝廷重新站稳脚跟,具有了政治投资的价值,许多原郑氏集团成员动摇的立场开始改变。

    到了如今,郑成功一手是名正言顺继承郑芝龙地位,一手是光烈朝廷的大义名分,昔日分崩离析的海上局面基本得到再次统一,郑氏集团重新成为了东亚海洋上毫无疑问的霸主。

    当然,虽然实力恢复了,但这个海商-海盗复合体依旧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哪怕是如今昔日的左军、顺军旧部都已然被朝廷完全掌控的情况下,郑氏的人员、后勤,朝廷依然插不进手,当然,朱由榔也很默契的不去插手。

    因为朱由榔知道,他现在需要郑氏来替自己应对组织海上战线,而郑氏也需要他这个天子的大义名分来保证他们在陆地上的商业利益,并且寻求向真正的政治力量转型,这就足够了,如果自己不识相的去破坏这种关系,反而会造成不愉快。

    是的,后世很多人奇怪于身为“大明海贼王”的郑芝龙,为什么要束手就擒降清?

    因为郑氏集团看似强大,其实并没有后世人想象中那么坚固,因为作为他们命脉的庞大走私贸易必须依托于大陆市场,必须依托于控制沿海地区的中央朝廷。

    故而,在过去的明中后期,沿海的走私集团猖獗强大背后,往往会和朝廷内部的官僚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看似“非法”,其实与朝廷间的联系恐怕不比官军少。

    如果彻底丧失了中央朝廷的支持,他们要么像当年的倭寇一样全面对抗,要么就会土崩瓦解。

    而隆武政权崩溃前后,给当事人的感觉就是明廷已然不堪一击,不可能再有光复的可能了,郑芝龙作为走私集团的掌舵人,当然要给自己的生意和家业找后路。只不过他没想过的是,清廷并不在乎他所开拓出来的庞大家业,相较而言,他们更害怕一望无际的海洋成为明廷残余势力活跃的空间。

    海风习习下,郑成功那比朱由榔还要年轻的面孔,让人嫉妒,二十四岁的一军都督,手下号令数万大军,战舰无数,纵观史册,也算可以与周郎一比。

    轻声对郑鸿逵道

    “叔父,各部如今都到哪里了?”

    “甘辉部为前锋,已入崇明岛,施琅和冯信分署左右翼,已至宝山所外围江面。”

    郑鸿逵沉着回应道

    此番北上,郑成功几乎将海军全部主力带了出来,五个总兵,甘辉、冯信、施琅、周全斌、陈泽全员出动,水手、将卒近五万,大小海船超过四百艘,其中千料以上大船超过八十艘,大小各种火炮过千门。

    这就是郑氏横行东亚,按着一众西方殖民势力打的底气所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甘辉先带着船去江阴外,准备拿下江阴,为后面掩护,左右两翼施琅、冯信先试探一下镇海卫那边,先给洪承畴一点压力。”

    郑成功思虑后吩咐道

    郑鸿逵又请示道

    “要不要登岸?”

    “不必了,此番入江,目标还是在于策应天子,拿下南京,不可在这些小处消耗实力,关键是江阴、镇江两处门户!”

    郑鸿逵领命下去吩咐,说实话,郑成功心中还是颇为揣揣,既有率领大军、完成伟业的兴奋,又有某种惶恐,和朱由榔的情况类似,郑成功也是年纪轻轻,突然被推上了郑氏集团“董事长”大位,此前并没有什么经验。

    历史上,郑成功掌权初期,战绩相当糟糕,而且军事上也比较幼稚,他真正成长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