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9节(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到方向,尤其虽然清兵在南京也抓有壮丁,但军官都并非本地人,而锦衣卫在此潜伏多日,又有本地士子带路,跑得极快。

    一行人先是狂奔到武定桥,从一家秦淮河边的画舫之下,找到火药和其余武器,装在三辆准备好的骡车之上,迅速继续往聚宝门而去。

    聚宝门城楼内,一身穷酸秀才打扮的冒襄往身后火光点点,喧嚣一片,转头对已然甲胄齐备的清军绿营参将道

    “张将军,是时候动手了。”

    张洵出身漕兵,明清漕运是个鱼龙混杂的江湖地,张洵本人也是个任侠义气的性子,之前冒襄找到他,先是说自己处境困难,来投奔他,由于冒襄父亲曾经对他有提拔之恩,张洵再三款待,还给冒襄安排了一个军中文书的职务。

    但冒襄见关系稳定后,就露出了自己的最终目的,准确来说是软硬兼施。

    一方面,功名利禄自然是要许诺的,只要事成,夺下城门,光复南京,这是何等泼天功劳?届时何必在这当个守门的小小参将?捞个爵位,子孙后代与国同休它不香吗?

    另一方面,冒襄直接威胁,反正我是参与了起事的,如果我被抓,一定会供出你,按清廷镇压抗清力量的烈度和手段,你一不是辽东旧部,二不是九边军将,有脱身的可能吗?

    面对如此赖皮的手段,张洵自然别无他法,只得相从,再加上这几日城外明军声势浩大,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南京易手在即,这也催使张洵的决心更加坚定。

    绿营清军不同于光复军,由于大部分都是投降而来的明军和农民军旧部改编,往往都是靠山头分派,比如你一个原明军参将投了过来,那你带来的那点人就是你的根底,虽然后面会补充,但是各将手里的人马是参差不齐的。

    同样是参将,有些手里有三四千,有些只有七八百。

    张洵理好甲胄,提起身边长刃,对冒襄沉声道

    “某已让军中亲信弟兄准备好了,估计有一百多号,你们那边多久过来?”

    冒襄正要回答,只听城内不远处街巷有铳声夹杂着呼喊、脚步,顿时兴奋道

    “来了!我们快动手吧!”

    第110章 贰臣末路(上)

    夏完淳身先士卒,冲驰在前,从武定桥到这边路上,许多原本在四处搞破坏的锦衣卫成员也归队,还有许多见势跟随的士绅,等到了聚宝门这边,竟是有了七八百人。

    清军当然想阻截歼灭,可城外的压力越来越大,光复军在各个城门同时发起总攻,不仅是用火炮轰击,甚至已经开始抬着云梯攻城,虽然由于南京城高池深,并没有取得太多效果,但数万人的声势与压迫,还是牵制了城内绝大多数兵力。

    洪承畴已经抽不出人了。

    只能坐视城中锦衣卫和反清士绅们合流,在街道之中横冲直撞。

    一遇清兵,都用不着夏完淳命令,一通火铳过去,大多作鸟兽散,毕竟到了这时候,清军士卒也不是傻子,知道清廷在南京的统治已然快到头,如何又会来送死?许多干脆倒戈投降,跟随其后。

    众人以割辫为号,一行“联军”走到哪,都有割辫相从的士绅、义民、降兵,街道两旁,依稀可见剪断的发辫。

    “随我往聚宝门去!开城门迎王师!”

    “开城门迎王师!”

    数年间,被高压统治所震慑的南京士民一下子就达到了情绪的爆发点,争相往城南聚宝门方向涌去,越聚越多,拉出长长的队伍。

    张洵见城南火起,从城楼内站了出来,正当其时,有信使快马从皇城方向赶了过来。

    “张参将,学士有令,让你率部戒严聚宝门,有乱民要过来夺门,须严防死守,最好歼灭其部。”

    张洵面无表情,也不作他言,只是颔首,而后派人把手下军官都召集过来。

    张洵所部大概两千多人,把总以上军官也就十几个,一过来看到信使,知是有军令下达,信使乃是洪承畴亲信,也只当张洵要传达命令,并未觉得怪异。

    张洵面对手下军官朗声道

    “诸位弟兄,实不相瞒,城内出了乱子,有明军内应鼓动百姓,带着好几千人要来攻夺聚宝门。”

    “城外诸多城门也被明军十几万大军围攻,危在旦夕。”

    信使听到这里,一下子就有些皱眉,传达命令就传达命令,说这些有的没的干嘛,还十几万大军,这不是败坏军心吗?

    张洵却是毫无顾忌,接着道

    “依某看来,这南京破城最多就是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