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9节(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锁住井陉出口。

    太行巍峨,从河北到山西,除了北面洋河沿岸外,就只有中间山脉天然分隔出的“太行八陉”能够通人,这也是山西“表里河山”,易守难攻所在,自古以来井陉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两日后,大同围城战正式爆发。

    大同地处边境,又是九边重镇,城墙守备和江南内地那些府县可大不一样。

    现在的大同城,是当年徐达北伐,扫荡漠南后,亲自督造的。

    后来洪武九年,大同卫都指挥使周立、景泰年间的山西巡抚年富等等先后加强。

    直到此时,虽然规模无法和金陵城那种庞然大物相比,但从军事角度而言,事实上,大同的城防远比南京完备。

    因为大同作为军事重镇,军事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所以历代守将和督抚,都是首先将大同看做一个军事堡垒,没有像南京那般肆意扩充规模。

    可谓“小而精”

    比如,以镇城居中,操场城、东小城、南小城三座城关拱卫北、东、南三侧,镇城周长只有7200米左右,五六千守军就能面面俱到,开有四座城门,四座城门均建有瓮城,瓮城之外又有月城。操场城、东小城都是独立小城,唯有南小城与南门的月城连为一体,形成了五道城门的奇巧造型。

    如果要做比喻,南京城类似于靶子,外环套内环,看似城高池深、固若金汤,但如果城内兵力不足,是很难维持城防的,而且人口众多,还得随时担心城内出乱子。

    而大同则不同,更类似于一个堡垒群,外围众多小堡垒,连通拱卫中间的大堡垒,并且它不属于府县行政单位,而是“镇城”,城中居民以军人家属和卫所军民为主,不仅易于管理,而且还是天然预备力量。

    面对这样一个刺猬,事实上别看明末战争,九边重镇几度易手,但真正靠强攻拿下的,还真没有过。

    否则,也不至于姜镶这个明廷旧将,现在都还是大同的地头蛇。

    阿济格和满达海迅速就领教到什么叫固若金汤了。

    清军来势汹汹,四万大军倒是能将大同围住,旌旗连绵数里。

    而后以火炮前出,试探轰击

    “通通通……”

    从荷兰新购而来的纺锤式火炮威力的确不俗,但大同城墙高达十四米,宽达三丈有余,城墙外面矗立着54座望楼,和里外三层的瓮城呼应,再往外还有三座小城,互为犄角。

    城墙四角外还有四座“控军楼”,居高临下,布置火器弓矢。

    清军纵使火炮犀利,都不知道该先从哪边下手。

    最后只得先轰击东面小城,可明军干脆退下城墙,也不反击,反正清军火炮也不可能轰塌这三丈宽的城墙。

    最后还是不得不让步卒前驱,蚁附攻城。

    -------------------------------------

    “咚咚咚”

    军鼓隆隆,满清绿营新军第二镇两个营先行出列,经过三个多月整顿,这支部队算是没有以前绿营那般乱糟糟的模样,结成长阵,纪律严谨。

    第二镇总兵名唤赵良栋,今年不过二十八,也算青年俊杰,和以前绿营兵马中那些军头习气严重的将领们不同,他原先并非降将,而是清军进入陕西后,才从军的。

    在击破陕西抗清势力过程中,立下不少功勋,而且他治军严谨,所部军纪在诸多绿营中可谓鹤立鸡群,顺治五年时,带兵和总兵张勇平定甘肃回民起义,多尔衮编练新军时,就想起了他,将其提为总兵。

    历史上,赵良栋为人正直、不喜阿附权贵,三藩之乱后,赵良栋破四川,下云南,功居首位,但清军攻破吴三桂经营多年,财宝无数的昆明城,众将争相抢掠财务,唯有赵良栋分文不取,严肃军法,所部兵马也无人敢犯,甚至还因此和八旗将领发生矛盾。

    康熙闻讯后,也不禁称赞“赵良栋,伟男子也。”

    至于说,为啥这般人才心甘为清廷效死,翻看清初历史就不难发现,除了曾经投降而来的“贰臣”之外,清初所涌现出的一批既能干,个人品德也不错的文武大臣,大多出于北方。

    因为对明末清初的北方底层百姓而言,大明朝廷的名声,不比满清好多少,如隆武元年时,原降清的汉中总兵贺珍反清举义时,为了鼓动起陕西百姓,居然打出李自成“奉天倡义大将军”的旗号,毕竟在陕西百姓心中,明清双方,还真不如李自成值得追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