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毕竟大多是步卒,等抵达杨村时,依然是次日下午,明军已经离开大半日,按照马程,恐怕都走了五六十里了……
杨村以南七十里外,王愬勒马而行,身后兵马已经渡过桑干河、沟河,抵达南面的信安镇外,天津和北京方面的追兵眼看是奈何不了自己了。
好在隆冬时节河流冰冻,倒是也不费功夫。
接着,就是继续往南,按照锦衣卫方面的安排,先往涿州一趟,其处有安排好的抗清义军策应起事,紧接着,就一同退往峨眉山、五回山,而后在太行山东麓,当一枚明军北伐之时,钉在满清腹心的钉子了……
……
顺治九年,也是光烈六年除夕。
原本如临大敌,战战兢兢的北京城总算喜庆了起来,满城里,各个勋贵人家,重新挂出灯笼,摆宴庆祝。
外城市坊之间,也重新热闹,商贩店铺继续开业,城内外交通也打开了,前些日子不让出城,许多人家柴米快见底了,纷纷采买。
那股明军往南去后,已经五六日未见消息,眼看就是逃遁了。
想想也是,这里毕竟是满清的统治核心,几百骑兵还动摇不了什么。
就在除夕前一天,察哈尔八旗从关外调动的五千人马从宣府进入关内,已经抵达居庸关,科尔沁方面,也抽调了两千人,从古北口调动过来,估计三四日后,就能抵达京师。
有了这两股兵马护卫,京畿原本的紧张氛围顿时消散打扮,连多尔衮也松了气,看起来,这股明军撑死也就是恶心自己一下罢了。
可另外一个疑虑也浮现心头。
既然这些杀千刀的不打算在京畿搅局,又能去哪呢?
若是南下,这三四日也没听闻到保定方面的上报啊。
对方应当是没有往南面去。
南边没有,北边也没有,西面就是长城,更不可能,那么只有……
天津?可之前自己已经发文给了尚可喜啊。
不对,多尔衮又思量良久。
之前明军离了西山,先是往丰台大营,攻营未果,这才放火后,弃了丰台,紧接着就消失了三四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而这时候,自己才下令让京畿四周府县防备,也就是说,中间有一天左右的空档期。
而这一天……
想到了某种可能,多尔衮不寒而栗。
紧接着,殿外就有内侍慌张声音传来。
“王爷!天津急报!”
多尔衮心中慌张万分,竟是仓皇上前接过天津将佐连夜派人八百里加急递过来的军报,将案边的杯盏牵连掉落,散碎在地,都浑然不知。
才刚刚打开,看到前几句。
就顿感头昏目眩
“神器局,神器局……”
“砰彤”
“王爷!王爷!”
“快传太医!”
竟是在突如其来打击之下,气急攻心,昏倒过去。
说起来,按照原本历史,多尔衮应该在顺治七年,也就是两年前,就因为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时年三十九岁。
不过这一世,由于朱由榔的存在,南明比历史上强了不知多少倍,对满清而言,如芒在背,多尔衮哪里会有出去行猎的心思?所以,竟是让这厮多活几年。
不过,在此之前,其实多尔衮的身体本来就有问题,而且多尔衮虽然在后金建立时期,就颇有战功,但身体素质却不怎么样,按他自己的话说“颇劳心集思,亲自披坚执锐,致使体弱精瘦。”,尤其朱由榔桂北一战后,攻守易势,败仗连连。
多尔衮一方面劳心前线形势,另一方面又要稳定朝内政局,还要整顿新军,开展新政,缓和各地矛盾,分身乏术,操劳过度,虽说没像历史上那般出意外,却也长不了几年了。
如今受此打击,出了差池,也不是什么意外之事。
-------------------------------------
年关之后,便是光烈七年,朱由榔的御驾在淮安也呆快一月了。
如今入冬以后,前线形势陷入僵持,各个战线都进入了类似于阵地战般,互相凭借坚城对峙起来,只是时不时,你偷我一寨,我克你一城的周旋起来。
而这个新年,朱由榔自然是只能在淮安城中过了。
后方寄来了皇后和太后缝制的衣物,和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