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镶白、正蓝、镶蓝四旗均已入关,合计恐怕超过七千骑,再加上科尔沁方面的三千人马。此时关内鞑子却是多出了一万生力军。”
王愬皱眉
现在他手里,算上涿州方面拉来的两千多义军,也不过两千四五百的样子。
于是也只得长叹
“唉,现在也只能先退往太行山,暂避锋芒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胡百户倒是无所谓,安慰道
“将军勿忧,枢密院的意思,本就是想让将军在北直扎下根来,先和鞑子周旋一般,若是能吸引清兵大部于此,也是功劳。”
王愬思虑良久,却是道
“不能等着挨打,不若主动出击!”
接着解释
“察哈尔部南下还是需要些时日的,我等不妨先南下真定府,在那边席卷府县,尽量多策动些抗清义军,人越多越好!”
-------------------------------------
濉水以北,黄河以南的淮北地界,有一座方圆数十里,连绵河畔的山脉,称为磐石山。
黄河夺淮入海以后,这里的战略地位颇为紧要。
与黄河对岸的吕梁山(此吕梁非彼吕梁),相互对峙,卡主淮南北上徐州的通路。
眼下,却是成了清兵大营驻扎之地。
而所驻之军,正是之前与张名振光复后军交战,未能得手的岳乐所部镶白旗,以及新军所部。
符离桥失利之后,岳乐带着北撤的数万大军驻营于此,和光复后军的作战,倒也并非毫无战果。
起码从去年十一月到现在,两三月间,光复后军都只能顿兵于宿州,不再北上,只是舔舐伤口,补充损失。
但岳乐这边损失也不小,原本出动的六万精锐,在符离桥和宿州减员超过一万五千之众,剩下的兵马只得北撤。
而且更麻烦的是,符离桥这边无功而返,淮北李定国那边却是节节胜利,当初调兵集中宿州,本就是为了重创明军。
如今明军没有重创,李定国那却已经难以制衡,退下来的新军,也得调动回黄河东岸增强防御了。
岳乐手下四镇新军被调走三镇,只剩下赵良栋所部和自己留在黄河西岸。
手中仅剩镶白旗一万,赵良栋部残兵七千余。
岳乐年方及冠,就承担大任,自比卫霍之才,本踌躇满志。
但却没成想,第一战,就吃了大亏,以至于局势艰难,心中很不是滋味,但也更加坚定,想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做一番力挽天倾的努力。
所以他挑准了磐石山,这里卡在光复后军北上徐州的侧面,若是张名振北上,必须要先拔出磐石山,否则岳乐就可以随时咬对方屁股一口。
而且他也不甘心就这般毫无作为,而是将骑兵分数百一队,派了出去,袭扰洪泽湖北的明军据点,打起了游击,很是斩获不少战果。
这样互派小队袭扰的战术,在入冬以后,于两军之间都有广泛使用。
尤其是辽东,地广人稀,又互相奈何不得,就互派骑兵袭扰,打得不可开交……
时间,就在这种微妙平衡中流逝,直到光烈七年二月,冬日将近。
战事重新爆发。
而这一回,首先发难的,却并非两边君臣都死死盯住的徐州战场。
却是千里以外的襄樊。
襄阳攻防战,即将打响……
第23章 中路战场
江汉平原的战场与江淮地区大不相同。
这里虽然也属平原地带,但水网密布,两军围绕着长江、汉水反复争夺拉锯,进展比较缓慢。
不过李过和高一功、赵印选还是取得了不少战果。
年前,趁着隆冬时节,长江虽然没有封冻,但也进入了枯水期,光复中军都督赵印选,在李过的命令下,督理三师人马,在水师配合下,于公安县渡江。
清军自然连番拦截,两军在长江之畔展开鏖战,历时数日,赵部斩首四千余,突破清军防线,北上江陵。
清军江陵的绿营守将陈杨见大势将去,趁机反正,江陵光复。
而江陵,便是荆州府治。
至此,湖广北部的三大战略要点,武昌、荆州、襄阳,明军得其二。
通过掌握武昌、江陵两大长江中游上钳制的关键点,李过重新获得了面对整个江汉平原核心地带的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