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卒亦比比皆是,但那毕竟称不上精锐。
一名基层军士,黄金时期,也就是十七岁到三十五岁之间,这些主要由崇祯时期的明朝降兵为主的士卒,都已经服役七八年了。
故而到了顺治七年以后,绿营也面临大量更替,尤其随着江南失陷,清廷的财政供给一日不如一日,对于绿营的粮饷待遇也大大下滑,兵员质量逐渐参差不齐。
对于一支军队而言,什么武器、体能、战力都还是其次,最关键的还是组织度与纪律性。
从这一点看,这些从北方农家壮丁征发过来没多久的绿营军们,十分糟糕,硕塞都担心,到时候在战场上,是否能够保证军令通达。
大军又行出两刻钟,前方忽有骁骑营的哨骑来报。
“王爷!前方有敌情!”
闻言硕塞立马起了精神,询问道
“有多少人马?”
那哨骑思量了一下,回答道
“声势浩大,没敢抵近看,从外面望过去,无边无际,光横队就有六七里的样子,估摸着……起码也得有三万有余吧。”
硕塞颔首
“那必定就是明军高一功部的主力了。”
鄂硕笑道
“这高一功当年也不过是英亲王的手下败将罢了,当年这些个流军也好、明军也好,都是喜欢这般排开长阵,死硬地挨打,隔了许多年,却是还没改过。”
当初陕西之战,阿济格率军击破高一功、李过所部,当时鄂硕正在军中,此后,他一直跟随镶红旗于山东地区驻扎,还没和光复军交过手,故而还用着以前的事来调侃。
可硕塞是见过厉害的,并未自得,反而心中疑虑起来。
“不对,高一功的光复前军亦是明军精锐,如何会如此鲁莽?”
想到此处,竟是立马让一旁的鄂硕下令,命全军止步,先不要进兵。
而后迅速命骁骑营派出大量哨骑,巡游泌水两岸,重点观察,有无明军埋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至于高一功敢掘堰放水,硕塞反而不担心,因为泌水逆流,也就是说,硕塞这边才是上游,高一功怎么放水冲他?
确保无伏兵之后,硕塞才让大军继续行进。
-------------------------------------
军鼓阵阵,硕塞让鄂硕带着步军营压阵,将绿营大军安各营结为方阵,往明军长阵涌去。
而骁骑营和护军营的骑兵则居于侧翼,只待前方步军接战,缠住明军主力后,便可自侧翼包抄,攻其后路。
但让硕塞比较疑虑的是,眼前这支明军虽然气势宏大,一望无际,少说也有三四万之数,不过在其两翼,竟然没有骑兵策应,这就比较奇怪了。
经过这么久的相互缠斗,明清双方对各自军队的建制和战术习惯,都有很多了解。
他知道明军建制,以师营为基本单位,一师万余人,由三个步营、一个炮营、一个马营,以及总兵直属的亲卫组成。
如果说天气潮湿,尚有薄雨飘落,故而炮营难以应敌,没有出战尚能理解,但三四万人,少说也应当有三四千骑兵才对,如今却是没有发现踪迹。
之前他派骁骑营哨骑奔驰周边十里,也未有所探查。
阵战之时,若是步骑之间,错落超过十里,那就很难再相互策应,反而不足为虑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
灰蒙蒙的天空下,薄雨未停,空气中都散发着潮湿的味道,火器被大大限制,倒不是丝毫没办法使用,但限制太多,还不如不用。
“杀!”
受降雨影响,弓弩的威力同样受到削弱,故而虽然临到三四十步内也有不少放箭的,但基本没造成太大杀伤,两军直接以刀牌、矛盾相加,混战一块。
“锃锃”
短兵相接,最为残酷,鲜血夹杂着雨滴滑落甲胄,流入土壤。
而整个战场上,所展现出的景象,却超乎了硕塞的预计。
清军并未落入下风
确切地说,清军迅速占据了优势,压着明军打,因为那明军看似气势恢宏的阵势,根本就是花架子……
只待两军交战后才发现,其实只是薄薄一层三四人纵深的阵列罢了。
见此状况,硕塞的第一反应不是高兴或者庆幸,而是惊疑。
他立马勒令骁骑营、护军营,准备出击侧攻明军,但还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