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指挥,反倒是文官,重新变成了辅助地位。
总督巡抚,不再具有督理军务的职责,军权重新交予武将,故而,朝中常有议论,说这本朝都督,有类前唐节度使。
但事实上根本不是一回事,起码节度使还有行政和财权呢,都督可没有,不过,最直观的改变就是,在光烈朝,能以“大帅”、“督帅”相称的,却都是武将了,而不是之前的文官督抚。
李过面无表情,让人看不出情绪。
就在昨日,东路方面来了信,却是徐州会战即将爆发,宿州、符离桥战后,东路一直没有太大动作,如今天气转暖,自然是要重启战端。
朱由榔也带着一众君臣渡过了黄河,龙纛直抵北岸的清河地区。
李定国本人,则领着亲卫,跑到宿迁视察敌情。
眼看东路也要干大事,中路将帅们未尝没有竞争的心思,若是能在徐州会战爆发之前,拿下襄阳。
一则,能够震慑清军,泄其士气,二则,攻陷襄樊后,便能直抵河南腹地,说不定还能策应东路战场。
三则,自然是在天子之前,表现一番了,毕竟四路明军各有任务,中路这边能最先完成战略目标,自然能傲视诸军。
袁宗第沉吟片刻,出言建议道
“襄阳城防坚固,我军虽用重炮陷其一口,但还是麻烦,不如,夜袭?”
李过闻言有些意动
一旁的中军都督佥事胡一青,却是迟疑道
“且不说护城河宽阔,渡河颇为繁琐,容易被发现,可夜袭毕竟只能动用小股精锐,能拿下吗?”
袁宗第也只得道
“为今之计,也只能一试了。”
-------------------------------------
“自世祖兴业以降,固两广,复潇湘,征江南,出川陕,伐中原,以光复社稷者;收蒙古,夺台湾,通西域,抚安南,平南洋,以中兴国威者,当英雄用武之时,豪杰效命,凡将帅起于布衣,得王、公、侯、伯,勒功铭赏,计百又有八。”
“其以李定国、李过、郑成功、张名振、高一功、赵印选、姜瑄……十八人,或以王尊,或以国公,俱都统一军,战功彪炳,有胜古之名将,时人谓曰‘光烈十八帅臣’耳。”
——《后明史,勋臣第一,李定国列传,序》
第38章 缅甸
“硕塞死了?”
春日转暖,朱由榔也不必再披着颇为碍事的皮裘,而是只穿着大氅和里面团龙袍,头顶翼善冠,在临时驻地里,批示奏章。
虽然亲征前,已经将国事托付给瞿式耜等内阁宰执,不过一些军国大事,肯定还是要征询朱由榔同意的。
御前兵卫司指挥使李景兴侍立在旁
对这个硕塞,朱由榔记忆中还是有些了解的,好像是什么“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地位大概和桂北时,被明军斩杀的尼堪还要高些,也算大胜了。
尤其硕塞还是中路清军的副统帅,身兼指挥之责,他一死,樊城也光复了,中路战场算是赢了一半,接下来襄阳光复,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接下来,目光主要就集中在东路了。
徐州战场,集结了明清双方诸多主力野战力量,无论是满清方面的正红旗、镶白旗,以及五镇新军,还是明军方面的左军、后军。
如果此战得胜,北伐胜局,就基本砥定了,剩下的,便是摧枯拉朽,剑指燕云。
自隆武二年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有七年半了,朱由榔,也从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天子,变成了一个年及而立的成熟君王。
前两日南京传来皇后王芷的书信,刚满六岁不久的皇长子,燕王朱慈煊,已经入学,光荣地成为了大明上元第一小学的学生。
按照朱由榔制定得学制,小学三年,中学三年,届时肯定还会设立高等学府,朱由榔打算让自家儿子念大学后,再扔到兵学苑训两年,接着找个安稳点的边疆,扔出去锻炼锻炼。
当了父亲以后,朱由榔性格稳重许多,毕竟已经不是曾经的愣头青了,对于诸多政治手腕,也逐渐驾轻就熟。
不过满朝上下,无论文武,最为敬重这位天子的,倒并非是什么权术手腕,而是待人以诚。
这倒也是作为一名穿越者的特殊之处了。
作为一个于现代社会长大的人,他实在是很难代入这个年代,冷漠无情的君权机器身上,做不到历史上的乾隆那种,简直是马基雅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