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8节(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打得还是经济,虽然进入春夏之交后,明廷方面,粮草供应稍显紧张了些。

    但在其他方面,却没什么好节约的

    工部下辖矿务局,冶铁公司,在湖广、广东、江西、南直,有工坊不下二三十,仅光烈六年一年,工部统计的总冶铁量,是两千万斤。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永乐年间,明朝全国的铁产量,是一千九百万斤。

    此时的光烈朝廷,靠着半壁江山,就已经超过这个数字。

    (其实也不稀奇,明朝中后期的铁产量,应该是比永乐年间还要多得多,这和国家强不强没关系,主要是技术成熟,生产力客观进步了,只是这些生产力主要分散在民间,而明廷办官营产业的能力,又实在太挫……直到工业革命以前,中国的冶铁总量,都在世界领先,因为农业社会,需要需要大量铁制工具,人口基数摆在那里)

    而且,这还是朝廷废除了铁课(官府向匠户分配的冶铁指标)的情况下,而且没有计算,在广东、江浙地区广泛存在,且规模不小的民间冶铁工坊。

    明军实在是不知道什么叫节约,五千发不够那就一万发,多大点事?

    吕梁山清军破防了

    这山寨又不是城池,哪里能经得住这般造?

    先后派出数批人手向正在镜山的图海告急。

    图海也别无他法,事到如今,本来想先凭借吕梁山防线,耗一耗明军锐气,没想到人家几天就给你捅到嗓子眼了。

    只能提前出动主力,和明军决战。

    收到求援信的第二日,图海派出精锐的正红旗骁骑营骑兵,从吕梁山北侧迂回,袭扰明军侧翼。

    受到情况后的李定国,马上决策

    吕梁山前的刘文秀四个师先别攻了,马上停火,就地转入防御

    镇口闸的骑兵立即脱离战场往北,只需牵制住清军骑兵即可,不必与之正面交战。

    接着,在黄河畔又停了好几天不动的李定国,才带着四个师人马,沿着黄河,继续往前,丝毫没有往吕梁山那边掺和的意思,大军就沿着黄河岸边行军,速度相当缓慢,日行不过三四十里,丝毫没有以往明军,尤其是光复左军,百里奔袭,来去如风的作派。

    -------------------------------------

    “明军有不攻了?”

    正领着八万多主力大军,行至吕梁山北三十里外的图海,看着手中军情,颇为皱眉。

    之前几日,明军又是骑兵,又是大炮,四处出击,搅得天翻地覆,眼看就要全军压上,战云密布,风驰电掣的架势。

    结果自己这边把主力一摆上来,对方又立马偃旗息鼓,原本猛攻吕梁山的刘文秀直接就地防御,在镇口闸耀武扬威的李来亨直接脱离战场,不与清军正面交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只剩下李定国,带着那四个师,沿着黄河慢吞吞地走。

    莫非明军被自己主力大军给威慑住了?

    怎么可能!

    李定国天下名将,谁人不知?

    可眼下图海也没有太多办法,只能派人通讯徐州方面的瓦克达,一方面报告情势,另一方面,请求对方派一支偏师,前往黄河畔,正与李定国隔河而望的房村集地区,准备渡河策应,并监视对方动向。

    同时传令各部注意戒备,不给明军奇袭钻空子之类的机会,大军亦不急着行军,尽量保持秩序,和阵容稳定,不给对方可趁之机。

    -------------------------------------

    黄河之畔,听闻这隐隐的波涛声

    今日明军只行军三十八里,可谓相当缓慢了,一到傍晚就转入宿营,营地挨着黄河畔,稀稀拉拉十余里。

    黄河虽然是地上河,但也得分地方,至少夺淮入海以后,在淮北这一段,并不严重,所以黄河决堤多在中上游,河南境内,下游反而不容易决堤,但在雨季却容易受上游影响,发洪水。

    此时春汛已过

    所以哪怕沿着黄河宿营,李定国也不担心清军搞出个决堤什么的,决堤也不是在这掘,起码得跑到徐州西北面百余里外,砀山、丰县,黄河入淮的地方还差不多,而那里此时全都在图海控制之下。

    李定国正在夜中灯光下读书,帐外,白文选恭声进来,帮忙挑了挑灯烛。

    说起来,白文选也算是左军悍将,屡立战功,在李定国麾下,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