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9节(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流,任凭哪个皇帝不会起心思?

    要知道,如今李定国可是明廷的“大都督府同知”,是仅次于朱由榔一人之下的最高军事统帅。

    地位权势,可比当年的岳飞在南宋强多了!

    就算朱由榔圣明天纵,胸襟博大,丝毫不计较,李定国也能不计较吗?

    韩信前车之鉴,难道是假的吗?

    这就像一条横亘于君臣之间的猜疑链,天子无法确定将帅的忠诚能够维持多久,将帅也无法肯定皇帝的信任能够延续多长。

    而满清所需要的,也不是非得让李定国像当年蒯通建议的那样,自立割据,这样的事情李定国也办不到。

    但他还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学李成梁。

    为何李成梁能稳坐辽东数十年,保全自家富贵?归根到底四个字“养寇自重”。

    既然飞鸟尽、良弓藏,那就别把鸟都射下来啊!

    满清又不需要你李定国叛变,只需要稍稍松一松,让清廷能够趁机安全撤到关外,届时,有关外清廷这个巨大边患在,朱由榔就不得不继续重视你李定国的作用,就不得不继续借重于你。

    也不耽搁你光复北京的功劳,只需要这稍稍迟缓几日间的功夫,便可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甚至范文程连台阶都给李定国准备好了!

    那就是所谓“疑兵”,若事后有人以此抨击李定国养寇自重,他大可以以此为理由,表示当时以为清军在天津、霸州尚有“军力”,自己不知道那是疑兵,所以误判暂缓行军。

    自古大军作战,首重一个稳字,如此理由,谁又能说个不对呢?

    想通其中首尾后,所有人都觉得此计可行。

    因为这都不能称之为阴谋,而是阳谋了。

    就算李定国知道,这是满清用以脱身的法子,就算事后朱由榔也明白,所谓疑兵,只是李定国的托词,又能怎么样?

    你李定国敢赌自己不会步韩信后尘吗?当年徐达能继续稳坐北平,不就是因为北元尚在吗?你是要做韩信,还是徐达?

    而朱由榔同样不可能因为一个合情合理的暂缓行军,就对功劳赫赫的李定国下手,难道当年万历君臣都是傻子,不知道李成梁是在养蛊吗?问题就是知道了你也没法子啊,养寇自重,关键就在于寇还在,你就不得不让人家“自重”。

    此计直指人心,更何况,在旁人看来,李定国和顺西旧部,本就出自“叛逆”,说毫无二心,谁又能完全相信呢?

    而宁完我的补充,则更是狠绝。

    其人的意思很简单,不是就要阻拦明军,延迟对方北进吗?

    此时明军中路军尚未全部北上,黄河以北的河南部分地区,尚在图海、豪格余部手中。

    那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决了黄河大堤!

    要知道,此时黄河夺淮入海后,若是从河南决堤,大水将直接冲击到下游此时明军的后勤中枢——徐州。

    届时,就算不能对明军造成太大损失,起码也能让对面手脚慌乱一阵,无暇北顾。

    -------------------------------------

    北直隶,河间府

    明军自德州抵达北直以后,就一路沿着京杭运河北上,所过各县,降者如云,长驱二百里,直抵沧州城外。

    沧州城守军虽然略作抵抗,但此时,整个北方的人心都已经快速变化,自北京以外,已经没有几个人愿意给满清陪葬了。

    不过两日功夫,城内就发生动乱,明军趁机附城,攻破大门。

    再往北,便是天津三卫了。

    其间李定国几乎都没有为军事问题操心过多少,只是一路接收降兵而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其间自然是不乏安抚率部反正的各地士绅、官将,毕竟此时他还不愿意立刻分兵,而是打算先立即北上,迅速趁着风声鹤唳的大胜置于,光复北京。

    但很快,前方哨探又传来消息,说是这几日天津城内进了好几股援军,远望去旗帜金鼓不绝,恐怕得有两三万,霸州方面,也有清兵大规模动作的迹象。

    李定国稍稍迟疑

    清军哪里还有兵?

    八旗之中,其余几旗都已经被全歼,只剩下正蓝、正红两部残兵数千,在河南方向,正白旗尚在山西,北直隶,仅有不满编的两黄旗。

    莫非多尔衮干脆破罐子破摔,弃了北京坚城不守,准备和自己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