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2节(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可以直接调动野战部队出击,长期在边疆保持募军,很容易造成五代那种穷兵黩武的问题。

    对此,刚刚被从左都御史位置上,出任新的辽宁经略使的王夫之提出了一个颇有可行性,且一举多得的建议。

    重建各省都司

    当刚听到这个建议时,众多宰相都觉得荒谬,毕竟朝廷才刚刚废除了各地都司,而且都司也早就成空壳了,莫非还要恢复卫所不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但朱由榔等人略做思考,却是马上反应了过来

    这的确是一步妙棋

    王夫之所言的都司,并不是过去作为一省卫所最高长官的都司。

    按他的说法,现在的大明的确是没有卫所了,但却有另一股庞大的准武装力量——民兵。

    是的,当初为了北伐,能够快速补充足够的有效兵源,江南各地都在农闲时进行了广泛的民兵训练。

    王夫之认为,完全可以把这一模式推广到全国,并持续下去。

    尤其是北方,其实更合适,朝廷出钱粮、农具,并且划分土地,安置流民,而这些获得了土地的流民,便可以在边地安顿下来,并在农闲时进行固定的军事训练。

    以轮流执勤的方式就近应召入边防军参与边防。

    应召服役时,朝廷给予部分薪饷补贴,但这种轮流服役,时间不长,又不至于造成太大负担。

    而且这些边户可以聚集于堡寨、卫城,本身就是对周边以及境内的游牧、游猎部落的常态威慑。

    这是“寓兵于民”。

    而过去,民兵主要是由各地府县主官来组织,王夫之以为这毕竟是军政不分,过去战时特殊时期,倒也罢了,日后肯定不能长期维持。

    既然如此,干脆就将所有相关工作剥离出来,在各省另设一个都司统摄。

    对于朱由榔本人而言,这倒也不难理解,不就是“生产建设兵团 预备役”嘛。

    当然,具体上肯定差别还是不小,现在的明朝行政制度,还是粗糙多了。

    但他对王夫之的建议,还是颇为欣赏的,其余宰相们也都表示认同。

    而且朱由榔还依据自己的后世所了解的共和国预备役制度,增加了一些细节。

    比如,各省都司,还是应当统辖部分募军精锐,但这些军士并非作为独立部队存在,而是分散作为几个散装师、营骨架军官、士官,在必要时刻,就可以直接征召民兵,作为基层士卒填充进去,届时每个省就能迅速集结出几个师来。

    当朱由榔自以为“英明”,向众多大臣阐述了自己的“先进理念”后,却发现众人没有什么太多惊讶。

    事实上,这种类似制度实践,早在西汉就有了。

    而之所以说是一石数鸟,乃是因为这还能解决另外两个让中枢头疼的问题。

    一个是退役军士安置问题,这仗也打了快八年了,就算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这时候也该退役回家过日子了。

    但这些人长期服务于军旅,一身本事不好浪费,且如果安置不妥当,很容易变成不稳定因素。

    如今看来,这个预备役就是个好办法,干脆在分赐土地、财帛的同时,让他们担任各地民兵教官和预备役的骨干军官,也算发挥余热。

    其次,便是北伐功臣们的待遇问题

    大明的野战军也就那几个,都督的萝卜坑也就这么多,可积累的功臣们,不可能只做爵位、散阶上的晋升,不搞职务调整吧?

    加一品衔,封侯爵郡公的总兵?不合适吧?

    左军的白文选就是典型,从尧山就开始的主力战将,就是因为萝卜坑不够,现在还是个总兵差遣。

    现在却是有办法了

    都督不够?

    一个省给你安一个都督!就当是“省军区司令”了

    不是重建都司吗?直接将各省都司军事主管,由都指挥使改为都督,这下萝卜坑不就多起来了嘛。

    第3章 奴儿干

    进入辽宁以后,朱由榔自然是毫无疑问地住进了清廷遗留的“盛京”皇宫中。

    在此之前,明军攻占盛京的过程,其实相当乏善可陈,甚至颇为滑稽。

    被多尔衮委任全权督理关外军政事宜的何洛会,在得到北京沦陷的消息后,根本就没有做太多抵抗,便准备带着仅有的几千两黄旗和本地八旗军士跑路。

    对于这厮而言,被明军追杀以至于迅速崩溃跑路的记忆,已经相当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