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7节(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十日之内,必踏平此二不臣之辈!”

    张名振突地振甲拱手应声,而后按刀告退

    就当着所有人惊骇的目光中,翻身上马,大声传令

    “击鼓聚将!”

    鼓角声不绝连绵,由于草原一马平川,十几里外的情势都看得清楚,何况众人还坐在土台之上。

    只见远处遮天蔽日的连营和旌旗,逐渐缓缓开始移动。

    之前才松一口气的多尔济见状,一下子都不知该出何言,只是愣愣无声,其余众人,亦是忽然如芒在背。

    第9章 会盟(中)

    此时正值午后,日头刚刚过了正中

    又是暮春之下,草原青草离离

    本该是一派平和景象,却突然被阵阵马蹄声以及滔天烟尘笼罩

    在上都镇正中土台之上,看得最为清楚

    多尔济等人敢肯定,明军绝对不是这位“笑里藏刀”的天子临时起意才会发动起来,绝壁是早有预谋!

    因为只是张名振刚刚策马出去传令点将以后,全军大营就都动作起来。

    鼓号声连绵不绝,延续十数里,一队队甲士、骑兵,向着草原之上的空旷地带汹涌而出。

    阳光映衬之下,闪烁锐利的矛头,互相碰撞,发出“锃锃”冷然声的甲胄,以及那黑洞洞的枪口,反射出金属色泽的铜铁炮身。

    自成化以后,明廷对于北方草原的战争中,规模就已经很少超过一两万了。

    这倒不是说一定是明廷军事实力在衰弱的缘故

    事实上,由于气候变化,到了明清时期,草原游牧部落也在衰弱

    过去,如汉、唐,五代、宋元那种草原上动辄“二十万控弦之士”,甚至三四十万的景象,在明代以后,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个时代的草原,已经负担不起这么多人口,自然,军事实力也就大大削弱

    这一点,从满清这种统合东北、蒙古,最后能聚集的总兵力也没有超过十万便能看出

    如果放在气候温润的隋唐时期,光高句丽,或是东西突厥,随便挑一个,举国能战之兵都不下二三十万。

    可在明中期以后,与北方游牧部族的摩擦记录,基本上都是几百骑规模为主,上千的都罕见,至于过万,那都能引起朝野震动了。

    可以说,在这个时代,战国到唐初那种古典军国主义体系已经在唐末以后完全解体,而近代国家机器,以及法国大革命后那种广泛的公民义务兵役制又尚未建立。

    明军能保持一支超过五十万的脱产军队,本身就已经冠绝整个十七世纪的世界。

    可以说,整个漠南草原,包括当年林丹汗和皇太极角逐之时,清军动员几乎大半个漠南的兵力外加自身八旗精锐,也没凑出十万人马来。

    而眼下,随着察哈尔、科尔沁先后被拔除,喀喇沁、鄂尔多斯投明,朱由榔在上都镇聚集的这八万步骑,几乎足以涤荡整个漠南。

    当然,张名振不会带所有兵力出发,这些主力,主要是用来震慑与座之人的。

    张名振一边着甲按刀,策马至大营外的安北都督帅旗之下,点将出发

    事实上,这场行动早在数日前就已经开始准备了,大家只是等一声令下而已

    “陛下有令,光复骑军暂归本帅节制!”

    “王辅臣所部五千骑,为全军先导,高得捷、郭恪,各为左右护军”

    “其余后军部万骑随本帅居中,五日之内,必须抵达苏尼特部!”

    一面面令旗挥舞传达,天子就在后面,自然是谁也不敢有疑义,全部都迅速动作起来。

    -------------------------------------

    而土台之上,眼见这一幕发生的诸部头领们,或是心中忧惧,或是暗自庆幸,不一而足,却都是不敢抬头看坐在首位的天子。

    但既然有埋在鼓里的人,自然也有早就有所知晓,并且做了十足准备的人。

    额璘臣和昆克勿纷纷代表鄂尔多斯、喀喇沁部请战

    “陛下!微臣屡沐天恩,无以为报,愿提所部兵将,以微薄之力襄助张都督!”

    昆克勿当即拱手请声

    一侧的多尔济闻言,心中暗自吐槽

    虽然昆克勿是条老狐狸,和明清双方都打过不少交道,但要说他本人能临时想出什么“屡沐天恩”的文酸话来,多尔济一百个不信。

    十有**,这厮是早有预谋,估计就是等着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