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下海创业者”,在自己经营的产业中,又不自觉的把官办工坊中的管理模式带到市场当中。
于是乎,沿海、沿江许多城市,出现了一大批效仿官办企业管理制度所建立的私人企业。
什么“松江通惠纺织公司”、“泉州远洋商贸公司”之类的,不仅是名字,连内部的管理,什么审计科、财务科等等,都像模像样。
这也是朱由榔坚持将行政中枢留在南京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地理环境中,最适宜于产生规模工商业和近现代经济萌芽的地方,就是东南沿海。
在工业革命以前,还没有“重工业基地”这种说法,北方的矿业资源优势短时间内,至少是朱由榔有生之年,都是看不到大规模开发运用的那一天。
所以,东南地区的这点火苗,实在是太重要了。
这种经济转型的过程,必然会带来极大阵痛,和大量不可预计的风险。
毕竟在后世,我国是后发现代化国家,是可以通过外部输入的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的。
但在这个时代,大明所处的,却是“原发现代化国家”的位置,也就是原本历史上,英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而这样的发展过程,是没有先例可考的。
现在,这个火苗依然不够剧烈,甚至通过下面统计的一系列信息和数据,朱由榔还敏锐地发现。
自己灭亡清虏,收复北方,创造出了一个稳定环境。
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发展……
原因很简单,明末天灾**,导致人口下滑严重,而朱由榔收复北方,限制兼并,大量移民,又进一步缩减土地矛盾。
于是乎,大家既然有田种,可以继续过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为什么要参与市场分工?为什么要消费商品,参与工业生产?
这就是大明想要现代化,不同于英国所面临的情况,因为英国太小了,它的主要市场在国外而非国内,而大明的主要市场,却是在国内……
这种尴尬态势,只有生产力的质变,才能真正打破。
前所未有的社会形态,将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社会进步与生产力。
但也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社会矛盾
朱由榔必须要时刻不离地盯着它,即使保护,也是控制。
因为走到这一步,他自己对于未来,都是比较迷惘的,起码过去,战争也好,政治人事也罢,都还能从前世历史记忆中的只言片语找到依照。
而现在,他却是真的只能自己下河摸着石子过路了。
就在这份五年规划当中,就有一个不大起眼的机构调整。
原翰林院正式成为真正的学术研究机构,不再参与行政工作,未来翰林院将会分为两个部分,格物院和策研院。
前者是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后者是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而且新的翰林院也逐渐消退了官僚性质,成为超然于行政体系之外的科研机构,简单来说,翰林院的学者,就和行政部门分成两个系统了,只是人事上受内阁管辖而已。
原本就具有“半官方”背景的黄宗羲,被聘请为策研院学士。
朱由榔,这是觉得自己脑袋不够用,干脆开始培养本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学科,来充当智囊了。
第22章 海军的春天
不过在这份只是“简要”都有过万字的规划当中
并非所有人都是欢欣鼓舞的受益者
至少有人是相当郁闷的,比如相当部分的军中将帅
有关军费比例缩减,和裁军“精兵简政”的事情,他们是早有准备的。
毕竟过去那种军费开支,比财政收入还夸张,每年还得借国债来补贴的时候,是战时特殊情况。
现在大仗都已经打完,未来无论是对漠北、西域,还是东南亚用兵,都没必要动用和满清这种几十万规模的军队。
现在准噶尔全国满打满算,都凑不出十万人马来,你保留几十万野战军,比特么“冗兵冗费”的北宋还夸张,要对付谁?
军费削减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且就总数而言,其实军方也没吃多大亏。
规划中提到,军费支出下降到总支出的三成五,但财政收入却也要同比增长五成,这一增一减算下来,军费其实也就下降了六分之一左右而已。
且随后的人员裁减,原光复七军加起来五十六万多人,前后左中右,每个野战军只保留四个师,光复骑军不减反增,扩充至五个师,合计二十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