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90节(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燧发枪的出现,意味着火枪兵的排列密度大为增加,军队将正式进入真正的线列步兵时代,许多过去用于补充火绳枪方阵的兵种,都将逐渐被淘汰。

    比如刀牌手,长矛兵等等

    这倒不是说这些武器都会消失,而是作为单独编制的兵种,会逐渐取消,最多成为士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辅助兵器。

    一线作战部队,将只会剩下骑兵、步枪、火炮三种形式。

    明军的近代化进程,正在加速

    按照枢密院初步的新编制方案

    明军编制内的炮营,作为师一级单位直属,将进一步下放

    指挥层级也要从过去的军-师-营三级结构,逐渐复合化

    确保最基层的独立作战单位,能同时统合步、炮、骑、辎四元结构。

    军、师一级单位没有变动,但新设了独立编制的炮兵师,作为战略炮兵力量。

    步兵师加强了复合化

    增设协一级单位,既可以作为师下辖,也可以独立编制,拥有独立作战能力,即后世的旅级单位。

    过去的营级单位缩编,上面增设标一级,相当于团级作战单位。

    新的指挥链条大概是

    “军-师-协-标-营-哨-队”

    朱由榔看到方案后,点头认同

    嗯,终于从明清募军模式,迈向北洋那种近代军队了

    哪怕先搭个架子呢?

    当然,枢密院还是颇为谨慎的先从御前中军试点,搞出三个标准的新型师,观察效果再说。

    当然,最后的成果还是得靠实战检验

    不过朱由榔估计,这个实战机会不会太远。

    第37章 金陵大学(上)

    南京城北

    鸡鸣寺南侧

    这里原本是大明南京国子监所在

    不同于后世人意识中常常理解的,认为国子监就是古代的“大学”

    但其实相差很大,国子监其实更类似于教育局,具有教育管理职能,只是这个教育局刚好还办了一所直属高校,名叫国子学而已。

    不过不同于后世的清华北大,在明代,国子监监生,并不是一个多么让人仰慕的存在。

    甚至在读书人中,“监生入仕”,那都是要被人瞧不起的。

    比如,去年高升陕西按察使的于成龙,很早以前就有了监生功名,但一听说有机会再科举,还是非常麻溜的想要夺一个正经功名。

    因为按照规定,国子监的生源主要分为六类

    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夷生与俊秀生。

    其中夷生就是外国留学生,自不必提

    举监是会试没考中的举人,留在国子监读书;荫监是勋贵官员子弟

    而剩下的贡监、例监,说起来是地方“推荐”的学员,其实就是花钱买的。

    故而国子监的生源质量到底如何,就不难想象了。

    反正但凡正经科举入仕的官员,那都是一万个瞧不起的。

    朱由榔光复江南以后,一直以来都没有再恢复国子监

    一方面觉得实在没必要,毕竟经过乱世之后,那些有恩阴资格的勋贵、大臣之家基本都完蛋了。

    剩下少数跟着朱由榔起兵,再造河山的精英,也瞧不上国子监这种货色,宁肯让自家子弟去读兵学苑,或者学新学考功名。

    而且新朝廷严禁买卖官职、功名,如果被发现,那是和贪污同罪,最少也是流放海南、台湾的。

    南京的国子监,也就从此败落闲置下来,直到光烈九年都还一片荒芜,以至于干脆变成了应天府衙堆放杂物的地方。

    但光烈九年之后,却立即热闹起来

    确切的说,是光烈八年幕府山会议以后,原本无人问津的国子监旧地,又成为了南京城内,和江南士子的议论热点。

    因为当初公布的《幕府山朝会简要》中

    有关礼部的报告内容里,有这么一条

    “礼部规划,于光烈十年以前,基于全国现有的小、中学堂教学体系,重建国朝最高学府。”

    这不是简单的重建过去的国子监

    而是明确言道,是基于现有的中小学堂,设置的更高一级学府,也就是大学。

    关于大学的建立,对于现在的朝廷而言,可谓是水到渠成,而并非是朱由榔脑袋一热的临时想法。

    为什么呢?

    因为自光烈四年,教育改革以来,用了近六年的时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