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17节(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就是再来几万大军,恐怕也无法奈何。

    飞扬闪烁的马刀,铮然作响的铁蹄,迅速在城中街道犁出一条条血色痕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原本还在顽抗的禁军顿时大溃

    直到此时,见局势已经基本掌控后,已然和率骑兵入城的参将何光远汇合的雷汜,才让人授意武德恭和陈桂等人,正式打出了黎朝“诛逆还政”的旗号。

    禁军方面,只剩下不到两千人,退入幕府和内宫

    被吵醒的郑祚,听闻城中大乱,先是大怒,随后却居然冷静了下来,竟是一声不吭,勒令自己的亲信率兵锁住宫门。

    然后让世子郑根登上宫门,带着人朝着外边涌来的乱兵嘶吼

    “告诉大明天兵,郑祚愿降!”

    不得不说,郑祚这小子,作为后黎郑氏政权历史上,难得的几个有作为的主,脑袋转得也快。

    见情势不对,第一反应不是负隅顽抗,而是立即投降

    但却也不是毫无防备的无条件投降,而是先让人控制宫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不会被哪路趁乱行凶的乱兵或是仇家给结果了,然后再和明军谈判。

    那为啥是派世子去,他本人呢?

    郑祚安排完后,立即带着数十号亲卫甲士,提着刀,就去寻住在宫中的黎朝名义上的君主——黎维祺一家。

    郑祚是个聪明人,在他想来,此时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其实不是外边的明军,而恰恰是黎维祺。

    原因很简单,他既然投降,那明廷为什么愿意接纳呢?

    因为安南不是内地,这里独立于大明已有百年,此前也不过被统治了几十年,还非常不愉快,如果明廷直接插手统治,恐怕入不敷出。

    而他郑祚,可以当这个“维持会长”。

    但在此之前,还有一个人比他更合适,那就是黎氏,如果黎氏还在,既有名义,而且又没有实权和太多旧部威望,岂不是更适合做明廷的傀儡?如果是那样,明廷还有什么理由绕过自己。

    但他破门而入之时,却是面色煞白

    里面根本没有人……

    这自然是雷汜的勾当,就在不到两个时辰前,锦衣卫已经通过在禁军里的暗桩,通过宫墙小道,将黎维祺一家转移至宫外。

    也不怪禁军看的不严,过去近百年,郑氏一开始还对黎氏严加看管,后来就没当一回事,只是在宫内指定了住所,死活都懒得管了。

    郑祚面对空荡荡的宫门,愣了良久,忽得面色决然,提刀返回宫中,威胁妻妾子女自尽,随后领兵和世子郑根,在遍及半个河内城的火光中,率军冲破宫门,与外面的乱军砍杀一团。

    战斗持续至日近正午,才基本结束

    下午,明军步营先锋六千余入城,维持秩序

    陈桂找到黎维祺后,伏地痛哭,涕泗横流

    随即配合明军,在城中贴出安民告示

    表示乃是郑氏挟持后黎宗室,苛虐王室,有违人臣伦理,为上国所闻,故兴师征伐,本是作为宗主国,替黎朝宗室诛灭叛逆,匡正社稷,重定君臣之道。

    不得不说,这个理由,在这个年代,那就是天然政治正确的,尤其是对于安南这种,和朝鲜一样,受儒家文化影响近千年的东亚文化圈国家而言。

    焦琏也颇给黎氏脸面,将其迎入内宫,并“让”其委任陈桂为宰相,十数名参与谋事的内应官员充斥六曹。

    然后黎维祺便在感激涕零,当然,也是别无选择之下,迅速拟定了一份敬献给南京的请罪谢恩的国书。

    在国书当中,第十八代安南国王,后黎皇帝黎维祺,先是向大明天子请罪,表示自己“能劣行卑,未能约束臣属,而犯天威”,然后又请罪不应僭越皇帝号,辞帝号,王爵。

    过去,越南君主,对内一向都是以“皇帝”号自居的,明朝虽然也知道,但毕竟没法管,只要对方在往来国书上,还是自居为安南国王,就不予计较了。

    而现在,黎朝宗室连这个也辞了

    在请罪之余,对大明的“仗义执言”,“匡扶正义”表示感谢,并承诺,此时大明出兵一干粮草、银饷消耗,和将士功勋赏赐,都由安南补偿。

    最后,安南,请内附!

    第67章 交趾郡王与安南都督府

    安南战事的进展,比朱由榔和内阁宰执们想象中要好得多

    对于安南而言,其实如果直接强力征服,破城灭国,反而落了下乘。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