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1节(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往在网上灌水得到的“经验”

    让佛山的工匠们搞什么“米尼步枪”,结果却大失所望

    想想就知道,线膛枪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早在十五世纪,火枪刚发明不久时,就有工匠想过这招了,此后各**队中也一直有零星刻有膛线的火枪应用。

    甚至早于1637年,葡萄牙人就给明廷进献过一批线膛枪

    那为啥不用呢?难道这些人都是傻子吗?

    等到近三百年后,欧洲军队才开始大规模装备,因为在工业革命之前,这玩意压根就没法量产,质量上也不比滑膛枪强到哪去……

    没有冶炼特殊有色金属技术,没有材料学和化学工业的突破,没有高马力蒸汽轮机钻出来的无缝钢管。

    材料不过关,膛线就算刻上去,顶多二三十次就会被磨平

    别说十七世纪,就算放在两百年后,由于缺乏技术设备,民国时期的大部分军阀势力,都没有生产线膛步枪的实力。

    直到现代,枪钢、炮钢的材料属性与制造工艺,那都属于机密,无缝钢管那都是管制物资,出口到中东和中非地区的“游击神器”。

    不过虽然无法量产,却并不意味着不能用

    米涅弹的设计还是相当有用的,解决了线膛枪燃气密闭的一大难题

    武备局那边一年给他弄出来一两百支,虽然只能发射三十几发,膛线就会磨平的线膛枪。

    但也足够用了,毕竟这些线膛枪的应用场合并非正面战阵,而是“特殊战线”。

    线膛枪的射程和精准度,比以往火枪都要强的多

    比如现在这种状况,沈平鸿手里就有二十支从锦衣卫那弄来的线膛枪。

    锦衣卫是每年生产的,数量极其有限的线膛枪最大客户。

    而准噶尔作为最近几年,大明最关注的边境之一,自然也是锦衣卫的重要活跃地区。

    -------------------------------------

    小半个时辰后,僧格面色铁青的看着眼前这一幕

    叶尔羌人的突然袭击,包括准噶尔派入城的一名千帐都尉在内,数百将士顷刻间死伤大半。

    由于出乎意料的火铳射程和斩首成效,让其余部队顿时迟疑慌乱不定

    叶尔羌人趁机率队冲杀,当着万军之面,

    随后对方居然把死去的将士头颅砍下,于城门前垒为京观

    虽然其实并没有伤亡太多,但这侮辱性实在是太强了。

    朱孝敏等人见已得手,立即在火铳掩护下撤回城门

    只留下一个极为显眼,鲜血淋漓、恐怖狰狞,用人头堆成的京观

    无论如何,这毫无疑问是给想要劝降的僧格面上狠狠打了一巴掌

    尤其那战死的都尉,还是他亲信族弟

    僧格随即大怒,命全军攻城,再不提劝降之事

    当即下令,破城之后,十日不封刀,任凭军士施为,尽皆屠戮,老幼不留。

    这便是沈平鸿真正的目的了,他并非是为了对准噶尔造成多大杀伤,纯粹就是为了激怒对方。

    或者说,借此彻底断绝城中军民退路!

    把这满城数万人丁全部绑在自己的战车之上

    军队一回城,沈平鸿就让人大肆宣传,己方出城骗杀了准噶尔大汗亲弟(其实只是族弟),准噶尔怒极下令屠城,此番他们除却死战守城待援,别无他法!

    这也算是当年汉唐鼎盛时,使臣们的正常操作了,什么当着人面屠杀对面使团;和人家国中太后私通篡权;从隔壁仇家借兵灭国,挂个几国相印的骚操作,若是在汉武唐宗之时,是连新闻都上不的。

    只是从宋代后,士大夫们越来越讲究所谓“体面”,国家气质逐渐内敛,走上了“内圣外王”的路子,却是越来越少见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接着,沈平鸿软硬兼施,对内得到尧勒瓦斯的支持,把握大权,随后又趁机迅速废掉其他叶尔羌官员职权,通过这些年出使叶尔羌建立的关系,联络军中将佐,让朱孝敏、袁珂等人接管军权,主持守城。

    对外又通过激怒敌人的方式,把满城军民绑上战车,坚定众人守城意志,同时也是在把僧格的主力死死吸引在叶尔羌城周围,为明军即将到来的行动创造条件。

    要说,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仅体现在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军官和将领的战术指挥水平和军事素养也是关键。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