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7节(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以为他出生入死,毫无二话,是他的“自己人”,却非“同路人”。

    战争结束后,许多被压抑的矛盾重新摆在明面上,朱由榔突然发现,自己真正能够推心置腹的“同志”,其实寥寥无几。所以他很恐惧,如果自己死了,那么这种维系于君臣大义的忠诚就将变得脆弱不堪,如何保证继任者还能得到足够的支持推行改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而在内部问题爆发之前,他必须要彻底清扫外部威胁,为可能发生内部大变动腾空环境,避免被人趁虚而入。同时也是进一步扩大军事勋贵的影响力,为自己提供支持,制衡他所要面对的保守力量。

    作为大明周边唯一有此实力的政权,准噶尔就这样变成了牺牲品。

    张煌言明白国内天子和内阁承担的巨大压力,所以他知道这仗必须要赢,而且得赢得漂亮。天子不是那种喜欢让臣子背锅的雄猜之主,可身为人臣,万没有令主君为难的道理。

    当然,对于明廷来说,此战胜败,无非就是天子和内阁的脸面问题,但对僧格来说,生死存亡,便在这一线之间。准噶尔南下之前,已经取得了漠北喀尔喀蒙古四部的默许支持,甚至还能替他牵制明军的安北都督府。

    可这种支持有限度的,如果准军在西域遭遇惨败,漠北四部就会立马掉转枪口,成为明军吞并漠西卫拉特蒙古的急先锋,瓜分利益。

    他没有退路

    十月二十五,两军斥候开始接触

    僧格以满达海为先锋,提前到达阿克苏,当明军看到对面似曾相识的兵马,也就反应过来对方的确切身份。

    这些年来,明廷对于满达海和阿济格残部的存在并非一无所知,当初漠南诸部会盟时,首要条件就是不得包庇满清残部,这也是明廷和漠北、卫拉特蒙古关系迅速恶化的主要原因。

    只不过不同于十余年前,明军面对满蒙八旗的风声鹤唳,现在,张煌言根本没有太把对方当回事。

    手下败将,安敢言勇?

    随即做出部署

    以甘肃经略司四营万人边军为前锋方阵,陕、晋边军为左右两翼,御前中军人马居中,为总预备队。

    趁僧格尚未到达,甘肃经略司边军率先对阿克苏城发起进攻,整个西征军,不缺战马、驮马,相应的,火炮携带量相当可观,共有轻、中型炮营八个,各类火炮超过二百八十门。

    阿克苏不过就是个小城,连内地县城都不如,哪里见过如此架势,只是两天功夫,刚刚进入阿克苏城的满清残部就不得不从断壁残垣中撤出。

    十月二十八日,僧格主力抵达,汗腾格里山南,胡马拉克河畔,两军决战。

    第94章 笑谈渴饮匈奴血(下)

    深秋肃杀,百木凋零,阿克苏河畔平原,距离天山不过百里,那白雪皑皑的连绵雄伟,成为了人喊马嘶战场的背景映衬。

    在雪山之下,明准双方,数万铁骑奔腾驰骋,旌旗滔天、烟尘蔽日,火光升腾,那是不断喷发的炮铳,铁雨如幕,那是飞扬扑朔的箭矢。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光烈八年随着抗清战争的结束,收复了北方故地,在朝廷的有意扶持下,明廷的战马饲养数量迅速扩张,待到光烈十三年,在册成年战马数量,已经超过二十五万。

    而此番西征,就动用了六万匹

    西征军将士几乎人人有马,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骑兵,类似于盛唐武士,西征军中的燧发枪手们以马代步,但却临阵下马结阵。

    对于燧发枪而言,步兵密集的方阵更能发挥威力

    而准噶尔就第一次遇到了这样的对手

    关于明军火器犀利,僧格事前已经从满达海、阿济格等人口中有所了解,也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

    可当真正面对时,还是让人目瞪口呆,只是他不知道的是,目瞪口呆的不止自己,阿济格等满洲余孽同样如此。

    时隔五年,明军的战术和装备,比起他们当年印象中的那支军队,又有了极大改变。

    有了充足乃至于溢出的骑兵,此时的明军方阵再也不需要像以前北伐时候,小心翼翼,生怕被清军骑兵侧翼包抄。

    长达数里的火枪阵列,列为三排,由五个步营组成,两侧各有近万铁骑,枪声不绝。

    全部披甲的铁骑,自两侧以钳形攻势,夹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