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9节(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施行统治,就绕不开他们,就必须要和他们合作。

    但现在,情况变了,他们惊恐地发现,天子似乎找到了他们的“替代品”。

    新兴的资本家们,同样可以作为朝廷统治的延伸,他们产业扩张和升级所带来的利润和税收,远比士绅地主们要庞大。

    不同于士绅的保守,他们乐于跟随朝廷扩张,甚至还要鼓动朝廷对外扩张,为此乐于提供一切帮助,甚至自己招兵买马带着武器,跟随朝廷大军一起行动。

    这并非天方夜谭,在帝国刚开拓不久的南洋地区,海商们的炮舰就跟在海军后面,就像头狼背后的群狼,他们和海军一同进退,临战时都不需要军队招募,主动就会带着舰船和火炮参战。

    尤其是挂着“大明海务公司”的商船,简直就是“大明海军预备队”

    而没有大规模战事时,这些“民间海船”几乎就是西起印度,东至日本,这万里海疆,横行霸道,给各个小国当“太上皇”。

    在内地,第一批资产阶级子弟,已经开始通过科考、大学等途径,与地主士绅阶层竞争参与政治的官僚员额。

    明朝本来就不禁商籍参加科举,而朱由榔更是直接废除了商籍、军籍制度,再加上科举科目的改革,四书五经重要性直线下降,而新设立的数理学科,直接有实践经验的工商子弟,可比士绅们擅长多了。

    故而,这些人明白,就算现在不能扭转局势,也必须要在下一代扭转过来,否则照这进程发展下去,最多两三代人,他们就真的玩完了。

    当然,部分头脑活跃的,干脆开始将自己家族和产业转型,把目光从土地兼并和经营,挪向工商业投资,这当然也是朱由榔所支持的。

    而剩下选择负隅顽抗的人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第97章 多少事,从来急

    请求立储的奏章,只是短短两三日间,就掀起了滔天巨浪

    很快就有超过百名官员上书附和,但也有许多人弹劾王琦妄言天家事,又离间之嫌,请论罪处死。

    无论是哪一种论调,毫无疑问,都是把原本各自默契的事情,摆在了台面上。

    但朱由榔却是一律留中不发

    而处于舆论风暴中心的皇长子朱慈煊,倒是有了动作,额,十二岁的他上中学了。

    只是这已经表明了天子的态度,毕竟太子是不能和平常人一样去学校读书的,而且江宁中学还是寄宿制的学校。

    可这并不能让某些人偃旗息鼓,又过了数日,随着西北战场的许多消息传回,很多战争中的细节都为人所知。

    朱由榔钦旨,加封张煌言甘国公,王愬敦煌郡公,岳镇邦富平侯。

    但张煌言主动辞去的爵位,因为他虽然带兵,却是一向以文臣自居,不愿受勋贵之赏,最后朱由榔只得荫其子为侯。

    其余诸将,均有封赏,朝中军事勋贵们,再一次分到了羹,力量进一步扩大,有好几家都因为子弟建功,得荫一代袭爵不减等。

    这更加激起了某些人的紧张

    不难想象,随着天子的政治宏图继续实施下去,朝中左有军事贵族集团,右有新兴资本集团,两者媾和,加上皇权的法理支撑,一个彻底把他们踢开的政权模式就诞生了。

    在朱由榔看来,这是二元君主立宪制的必由之路,算是君主制国家现代化最体面的一种方式了。

    但旧官僚们不会坐视这样的事情理所当然发生,舆论攻击的对象很快就不止于立储问题,西征军在西域的军纪问题,也被人弹劾。

    其中以黑水营被非议最重,先后多次在阿克苏、于阗等地有抢掠行为,甚至黑水河畔时,未必没有“吃人”行径。

    尤其王愬的身份也很敏感,作为外戚,面对朝臣攻讦,天然就是底气不足的。

    可朱由榔依旧恍若未闻,先是准张煌言所奏,在西域新设经略司

    至于名号,天子以“天西故地,本中国旧土,昔汉设长史,唐立都护,今以故土新归,名曰新疆”,设新疆经略使司,改任张煌言为首任新疆经略使,王愬为副使。

    僧格被击溃后,朝着哈萨克方向逃窜,新疆经略司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继续追击被击溃后,西逃的僧格余党,还有满清余孽。

    并扫清天山以北的全部卫拉特蒙古部落

    与此同时,在京中风雨日渐浓厚的情况下,朱由榔下旨,自己要北巡。

    这次北巡还是和上次一样固定的路线,经由运河北上,自徐州到北京然后由山西大同、太原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