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你随便拍个人去就行了呗!”
李存勖觉得也是啊,于是就派了李绍荣去了,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招抚为主,毕竟这也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不是敌我矛盾。
李绍荣带着大军赶到了邺都城下,城里面的人此时也冷静下来了,既然皇帝派人来招抚那就投降了吧,于是叛军首领站在了城楼上对李绍荣喊话:“我们这些人都是被逼的,在加上思乡心切,一时情急,这才做出了这样的事情,只要是皇帝下令不追究我们的责任,我们愿意投降!”
李绍荣一听,这有门啊,一个招抚的大功劳眼看就来了,心里正在准备措辞么,他却听见一旁的史彦琼怒吼道:“赦免你们,你们比做梦了,等到城破之日,必将你们碎尸万段!”
城上的叛军一听心里都凉了,这意思皇帝不会放过他们,既然皇帝不会放过他们,那还头像个啥,死拼到底搞不好还能搏个富贵。于是城中的大军都坚持守城,没有一个再说投降的了。
李绍荣一看这是办砸了,急忙给李存勖写信,李存勖看了信,很生气,就在气头上说了一句:“攻下邺都,叛军全部杀死!”
这句话传到了邺都的叛军耳朵中,这一次那真是铁了心的要和李存勖的大军碰一下了,坚决不投降,随后数次击败李存勖的围剿大军。
而这个时候的李存勖根本没有多少兵力能够调动,因为他的精锐大军全部调到了四川,蜀国这个时候也发生了叛乱,根本扯不开身,不能回援。
蜀国这件事主要人物是李绍琛,这个人在郭崇韬平定蜀国的时候一直都是先锋,可以说都是郭崇韬制定了战略,然后他带着大军冲杀,在平定蜀国这件事上,可以说功劳非常大。
但是在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却被排在了后面,这让他很不好受,后来郭崇韬死了,李继岌执掌了大权,李继岌对他也不够信任,他觉得这么混下去没啥意思,还不如冒险一搏,于是就带着他的大军造反了,当然还是有口号的:“郭公(郭崇韬)、朱公(朱友谦)位列公卿,但是却**人陷害,灭了满门,我们不过是小兵小将,要是落在了他们手里岂不是生不如死。”
就打着这样的旗号,他们造反了,虽然最终也没有成事,但是却为北面造反的军队提供了时间,他们牵制住了李继岌的精兵,使得李存勖陷入了无兵可调的尴尬局面。
李存勖无奈之下,就想亲征,不过却被人劝住了,最终只能任命李嗣源为主帅讨伐叛逆,;李嗣源和李绍荣一起出发,但是这一次李嗣源变成了主攻单位。
李嗣源的大军里面有一个叫做郭从谦的人,这个人之前拍郭崇韬的马屁,但是郭崇韬死了之后,他整天提心吊胆,就是怕李存勖收拾他,不过李存勖真心没想收拾他,到时给他开了一个玩笑。
有一次李存勖说道:“你曾经背叛我依附郭崇韬,现在你的部下里面也有人造反,是不是你支持的?你这是要干什么!”
这原本就是一句玩笑话!要是李存勖真的想杀他,那绝对不会跟他废话,可是郭从谦不这么认为,他胆小,他害怕了,原本就整天疑神疑鬼,现在李存勖又说了这样的话,一下子把他吓住了,他准备先下手为强。
这一次李嗣源担任主将,郭从谦这一支就成了先锋,可是在战场上,郭从谦却骗他们说:“之前咱们这一支军队曾经出过叛徒,现在大王说了,剿灭了叛军就杀了咱们!”
这一忽悠,这股先锋,也不攻城了,反而包围了李嗣源的中军大帐,要求李嗣源到太原去,当个河北皇帝,与李存勖划河而治,一个南皇帝,一个北皇帝。
李嗣源年纪大了,立场还是比较坚定的,坚决不同意,就在他和他的军队扯皮的时候,邺都城中的大军冲了出来,把李嗣源的大军冲散,把李嗣源带走了。
随后李嗣源想了个办法出了城,开始聚拢旧部,而和他一起来的李绍荣却给李存勖去信说李嗣源也造反了。
但是实际上却是李嗣源的军队在发生了兵变的时候,向李绍荣求援,李绍荣不发一兵一卒。为了逃避罪责,李绍荣只好宣布李嗣源造反。
而此时的李嗣源也已经打定了主意,准备进京问问情况了,因为他派了好几个信使给李存勖写信,但是却没有回音。
可是在另一方面李存勖也先后派了李嗣源的两个儿子问了情况,可是这两个孩子也都是一去不复返。这让李存勖最终相信了李嗣源造反的谣言。
但是实际上,李嗣源一开始既没有想着造反,李存勖一开始也没有想到讨伐李嗣源,这都是李绍荣搞的鬼,他一边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