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是李存勖当时看到的情景,也可能是李存勖想象出来的,但是毫无疑问这正是李存勖此时的心理写照。
这首小令也比较的浅显易懂,讲述的就是离别相思之苦,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不追求辞藻的华丽,用最简单的文字,音韵和谐,读这首词的时候,脑海中会自然而然的出现愉悦宴饮的情景,含泪送别的情景,最终是一个少年站在帘内望月思念远人的画面。
可以说极尽婉丽细腻,堪称是精品,这首小令,都仿佛是笼罩在一种朦胧孤寂的感情中,词语和意境都是上上之选。
这首词里面的李存勖和上面的那个差不过,都是一个敏感、细腻,带着一点孤寂的形象,这样的形象在史书中可是见不着。
阳台梦
薄罗衫子金泥缝,困纤腰怯铢衣重。笑迎移步小阑丛,亸金翘玉凤。娇多情脉脉,羞把同心捻弄。楚天云雨却相和,又入阳台梦。
如果说之前那两首,是比较婉丽,还略带点孤寂的,那么这一首就稍带欢快了,不过还是和上面的一样,年代和背景不可考,一般认为是李存勖早期的作品,前四句,讲的都是他的侍女们,也可以说是舞女们,在跳舞的姿态。
后面两句则是写的舞女们的神态,含情脉脉的看着李存勖,李存勖也毫不掩饰自己对他们的喜爱,于是有了最后两句,“云雨相和”估计大家都能明白什么意思,毕竟“共赴巫山云雨”这句话,知名度还是比较高的,而看见“阳台”估计就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了,不知道有没有人把这个东西当做是家里的阳台。
其实这里面的“阳台”和我们上面说的“共赴巫山云雨”都是一起的,“阳台”就是“共赴巫山云雨”的地方。
所以李存勖这首词写的比较大胆,将自己对舞女的爱慕之意表达的淋漓尽致。而且风格略显活泼灵动,轻柔婉丽,影响深远。
这首词里面的李存勖是一个和舞女打成一片,柔意绵绵的不羁公子。
忆仙姿
赏芳春,暖风飘箔。莺啼绿树,轻烟笼晚阁。杏桃红,开繁萼。灵和殿,禁柳千行斜,金丝络。夏云多,奇峰如削。纨扇动微凉,轻绡薄,梅雨霁,火云烁。临水槛,永日逃繁暑,泛觥酌。
露华浓,冷高梧,凋万叶。一霎晚风,蝉声新雨歇。惜惜此光阴,如流水。东篱菊残时,叹萧索。繁阴积,岁时暮,景难留。不觉朱颜失却,好容光。且且须呼宾友,西园长宵。宴云谣,歌皓齿,且行乐。
这首词比较长,我就不详细的释义了。这首诗和之前的一样,详细的年代和背景暂不可考,不过这首词传唱度和流传程度都是比较高的,在好几本古籍中都有记载。
虽然不详细的释义了,但是我们还是要明白这里面主要讲的是什么,上阕主要讲的就是春天的美景和夏天的愉快生活,反正都是好的东西,到了下阕,笔锋一转,开始写起了秋天,秋天以来,万物凋零,之前的一切美好都再也不存在了。
所以后面就开始说需要好好珍惜光阴,毕竟光阴如流水,随后又联想到,风景留不住,难道人的青春就能留得住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所以又叹了一声“不觉朱颜失却,好容光”,就凭这一句基本上就能断定这是李存勖后期的作品了,应该是在洛阳当了皇帝之后的作品。
至于最后的他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行乐要及时,趁着还有精力,还有时间,就要好好地享受生活,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当然在现在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熏陶下,我们知道及时行乐的思想那是可耻的,所以难免李存勖的这首词里流露出的感情是消极的,也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不从他的思想性上来说,主要从他的艺术性上,那还是不错的,李存勖的确是有天赋,读这一首词的人,要是没有坚定地马克思主义思想信念,可能就被蛊惑了,虽然是一首词,但是论据论点都比较充实鲜明,根本就是一个劝人及时行乐的“说理”词。
不过这一点也反映出了在李存勖统治的后期,他的确是骄奢淫逸,把及时行乐这四个字当成了自己人生的信条,再加上没有管好自己的媳妇,还有宠信宦官伶人等问题,最终造成了他的悲剧。
在这首词里面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中年人,手里拿着酒杯醉倒在温柔乡中,醉眼朦胧的低声浅唱或是喃喃自语,劝诫世人要珍惜美好时光,及时行乐。
四首词几乎是涵盖了李存勖的一生,从年轻的时候“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到后来的相思离别,再到后来的悲秋怀旧,最后到了他生命的最后,又开始劝人及时行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